前言:最近在看 《高性能mysql第三版》 这本书,读到子查询优化那章,书中说mysql会将in子查询改写成exists查询(书中基于的mysql版本是5.1.50和5.5),于是乎我又上网找了下资料,发现网上说法几乎都是:
in 子查询是把外表和内表hash关联,先查询内表,再把内表结果与外表匹配,对外表使用索引(外表效率高,可用大表),而内表多大都需要查询,不可避免,故外表大的使用in,可加快效率。
exists 是对外表做loop循环,每次loop循环再对内表(子查询)进行查询,那么因为对内表的查询使用的索引(内表效率高,故可用大表),而外表有多大都需要遍历,不可避免(尽量用小表),故内表大的使用exists,可加快效率;
发现竟然和书上说的不一样,因为按照书上说所,in 和 exists 应该是一样的(会重写 in 查询为 exists ) ,于是想在本地mysql测试一下,本地装的是5.7版本,数据库中有两个表 userinfo 和 syslog 表:
这里使用两个表的主键id进行关联,sql 和分析计划表如下:
explain select * from syslog where id in(select id from userinfo);show WARNINGS;
可以看到优先执行userinfo表,再去和syslog进行比对,看起来似乎和网上说的一样,接着我们将顺序颠倒:
explain select * from userinfo where id in(select id from syslog);show WARNINGS;
结果竟然和上面执行计划运行顺序是一致的???我们打开结果二那一栏查看mysql优化器将sql重写后的结果,分别如下:
原SQL:
select * from syslog where id in(select id from userinfo);
优化后的SQL:
/* select#1 */
SELECT`test`.`syslog`.`id` AS `id`,`test`.`syslog`.`user_name` AS `user_name`,`test`.`syslog`.`type` AS `type`,`test`.`syslog`.`operation` AS `operation`,`test`.`syslog`.`method` AS `method`,`test`.`syslog`.`params` AS `params`,`test`.`syslog`.`ip` AS `ip`,`test`.`syslog`.`operation_time` AS `operation_time`
FROM`test`.`userinfo`
JOIN `test`.`syslog`
WHERE(`test`.`syslog`.`id` = `test`.`userinfo`.`id`)
原SQL:
select * from userinfo where id in(select id from syslog);
优化后的SQL:
/* select#1 */
SELECT`test`.`userinfo`.`id` AS `id`,`test`.`userinfo`.`user_id` AS `user_id`,`test`.`userinfo`.`user_name` AS `user_name`,`test`.`userinfo`.`age` AS `age`,`test`.`userinfo`.`gender` AS `gender`,`test`.`userinfo`.`address` AS `address`,`test`.`userinfo`.`user_pass` AS `user_pass`
FROM`test`.`syslog`
JOIN `test`.`userinfo`
WHERE(`test`.`userinfo`.`id` = `test`.`syslog`.`id`)
可以看到 mysql将两个in子查询全都改写成了内连接查询 ,这也就可以解释两个分析计划表为什么总是先查找userinfo表了,因为在内连接的情况下mysql优化器始终会先访问数据量小的那张表,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IO。
第一个sql改写后首先运行的是 select id from userinfo 使用了主键覆盖索引(Extra 为 using index),将查询的结果和 syslog 进行匹配,所以syslog表使用了主键索引+where条件过滤(Extra 为 using Where)。
第二个sql改写后首先运行的的是 select * from userinfo ,所以计划中显示的是全表扫描,然后将查询后的结果和 syslog 进行匹配,这里因为查找的是select id from syslog where id = ? ,所以计划中显示是覆盖索引+where条件过滤(Extra 为 using where + using index)。
我们再来看一下 exists 的分析情况:
explain select * from syslog where exists(select * from userinfo where userinfo.id = syslog.id);
explain select * from userinfo where exists(select * from syslog where syslog.id = userinfo.id);
可以看到exists查询是一个相关子查询,内部的查询需要依赖外部的查询结果,所以两个sql的分析计划都是先将外部的表进行全表扫描再和子查询表进行比对,如果外部的表数据量小的话性能可能不会太差,数据量大的情况下性能会非常糟糕。
结论:1、mysql5.5以前会将 in 子查询改写成 exists 查询,如果外部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性能会非常糟糕。
2、mysql5.7(5.6没有测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测测)对 in 子查询进行了优化,会将sql改写成 join 连接,这样优化器就可以始终优先访问数据量小的表格,减少IO,性能和直接写连接查询几乎是一样的(这点和网上书上说的是有出入的)。
3、exists查询会被分解成一个外部查询和相关子查询(DEPENDENT SUBQUERY),这样子查询会依赖于外部查询的结果,所以始终会对外部表进行全表扫描,外部表数据量大的时候要尤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