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去年4月份正式开始使用Mac,到现在已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中,从小白的角度确实对电脑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遂打算写一篇总结,只是谈谈个人的感受。当然,使用是建立在良好的软件体验基础上,所以肯定会涉及到一些软件的介绍,关于这一点,不得不再提的是,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我不会对软件加以「必备」、「神器」等这类有混淆意味的词,体验只是相对于个人的,需求上每个人也不可能是完全吻合的。
于是,厚起脸皮让爹娘给买了一台15寸标配的rMBP,定制内存到16G。
失去的都是Windows上独有的,笑着从眼角滑下一行泪。
用Mac的一年,有失去自然更多的是得到,语言上的,适应了大部分软件的英文界面,也因此体验到了优秀的出自国外作者的大量应用,这些应用的功能也许在Windows上也有软件能实现,但用Windows时电脑于我更多的是用来娱乐,至于「生产力」是完全陌生的名词。
在介绍个人使用的应用之前,如若你是Mac新手用户,推荐先看下这个「深入浅出Mac OS X」视频系列,虽然这个作者貌似不更新了,但这几个看了足够应付基础操作了,我就是照此起步的。
软件上不做推荐,只介绍我经常在用的应用来作参考,故打算大致一笔带过,但虽然一再强调先考虑是否有需求再购买的问题,可一些效率类的应用确实是能简化掉整套动作流程的,也许并非不是不存在需求,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来用,所以效率类的我尽可能详细地说明用法,在介绍中,引入个人使用过程中最简单的场景,还是那句仅供参考,毕竟从经验上,我充其量也就只是个OS X刚入门者而已。(另外,很多软件之间,功能上是冲突的,也就是一种功能,能被两者或三者或更多软件同时实现,但我只选择了那个自认为用起来最舒服的软件来实现该功能,所以下面的类似问题就不再赘述。)
如果说什么工具我在Mac上使用的频次最多的话,应该是非“黑帽子”莫属了吧。免费的版本支持快速启动应用、充当浏览器地址栏与搜索框、自定义搜索规则等。
场景应用:
我想去淘宝充20块话费。
传统的流程:打开网页浏览器->输入淘宝网址->在淘宝的搜索框输:浙江联通20->回车
借助Alfred简化后:快捷键呼出Alfred->输入“tao 浙江联通20”->回车
附上淘宝的自定义搜索规则:
http://s.taobao.com/search?q={query}
类似的可以自建常用的搜索站点,只需要找到那个站点的关键字在网址所包含的位置,用{query}代替即可。
以上介绍了Alfred免费版的一种用法,但这黑帽子能实现的功能其实远不止如此。
购买PowerPack后:
除了解锁Alfred自带的应用在系统上的功能外,还能借助Workflow的扩展,直接在Alfred返回所调用的信息。
场景应用:
从别人那听说,Mac上的某某软件很好用,那么为了了解这个软件,我就会打开MAS(Mac App Store)看看这应用是否有上架,目前的价格是多少,评价如何等等。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有,1、苹果服务器问题,打开MAS后经常要加载好久的页面;2、步骤过繁;3、如若查看后不打算购买安装,浪费的时间比较多。
通过Workflow就能解决以上问题,我只需option+空格呼出Alfred,关键字调用MAS搜索应用插件,输入应用名称即可:
返回信息后,回车自动打开MAS,并直达该应用页面。
此外其他的Workflows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可以自行通过谷歌搜索、Alfredworkflow、官方论坛下载安装,如若有一定的语言能力的也可创建自己的Workflow。
LaunchBar与Alfred同属于App Launcher,功能上有很多的重复,如若已购买了Alfred的Powerpack,就不建议再购买此应用,从个人的感觉看,它的上手难度比Alfred要高不少,另外很遗憾的是它目前不支持中文应用的快速启用。但UI设计上,确实很原生,它自带的功能比Alfred要强大,与OS X的系统集成也非常出色。因为我更多的是拿它来快速打开Finder的某一文件夹下的某一文件,以及用它快速调用系统的动作,比如发微博等,所以用得不多,自然也没法说太多。
如果已经购买了该应用的,可以好好研究下官方的帮助文档。
小工具低价格大用途,它就是PopClip。在用iOS的都知道,在文字编辑界面,长按或者选中文字,会弹出“复制”、“粘贴”这类的选项,PopClip就是在OS X上实现这个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支持插件扩展,以提供更多的功能选择。
场景应用:
附上个人捣鼓的针对微博、推特、AppShopper的搜索类插件的打包下载。
有的程序下PopClip的自动弹出会失效,但是可以通过AppleScript搭配Keyboard Maestro或者Alfred设置一个热键解决,代码如下:
tell application "PopClip" to appear
自动化流程的简化工具。对我来说,这个工具的学习曲线挺高的,刚拿到手时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用,以致于现在也只用了它冰山一角的功能,但这些动作提供的便利是极为明显的。
场景应用:
总之,这应用无需了解AppleScript或者Automator,就能实现大部分的自动化流程,大大缩短重复工作的时间。但大部分动作都得通过快捷键触发,自己创建的动作一多,想记住全部的快捷键不是件容易的事,另外快捷键太多会造成其他应用间的冲突,这里个人的解决方式有两个。
Mac的触控板在OS X下本身就很出色,多点触控,操作顺滑,但自带的功能实现起来仍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jitouch能做到很不错的扩展。这应用比较好用的一点就是字母手势,即通过鼠标或者触控板划出字母,即可触发该字母的动作。
场景应用:
BetterTouchTool也是手势应用,不但免费且功能上比jitouch支持的动作更多,但因为jitouch先入为主的关系,我目前只用到BetterTouchTool的窗口定位功能。
因为BetterTouchTool和jitouch的功能类似,称不上谁好谁劣,因为手势是自定义的,自己创建也得自己习惯,只有习惯后整套操作下来才会流畅,所以无需在软件选择上做犹豫,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地创建好自己的手势,继而熟练这些动作。
应该有不少人都在用TextExpander,功能就是快速输入预先设置好的自定义片段,aText的功能与之完全类似,但它的价格只需要5刀,比TextExpander便宜了不少。
场景应用:
我现在在码这篇《我用Mac的这一年》,因为用的是Markdown语法,所以想更快捷地实现诸如超链接、图片插入等操作,通过aText轻松实现。附上我的aText关于Markdown的设置下载。
剪贴板是常用的系统内置的工具,但传统的剪贴操作不能做到多次复制后,再多次粘贴,也无法保存剪贴记录与复制的内容来源何处,使用CopyLess能实现剪贴板的出色扩展,解决这些问题。
场景应用:
我需要在这篇文章中做超链接、图片插入,因此需要复制很多的链接,若复制一下粘贴一下,程序切换间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我需要做的就是都先复制下来,再调用CopyLess做粘贴,整个流程大大简化。
思维导图,想写点什么的时候,以前是打开文本编辑就开始写,现在是用它梳理好整个框架,把重点要说的列出来,这个过程一般会比较长,但经过这样整理之后,用键盘敲东西的时候就容易得多了。
开始用Markdown码字也是用Mac之后,Mou真是个免费又好用的应用。
没用Mac前,已经用Day One for iOS写了近乎一年的日记,但Day One不只是日记应用。Day One支持Markdown语法,优秀的文字渲染(之前用iA Writer写Markdown然后同步到iOS可以接着写,但这东西对中文的支持确实一般,Markdown转化后的富文本显示也很简陋,所以摒弃。),iOS和OS X双平台同步,最新版的Day One已经支持Publish,用它写一点东西,不用博客或是其他什么文字发布平台,直接Publish后,获取链接就可以即时分享。
作为笔记类应用,Evernote不支持Markdown语法,直接的排版方式稍显沉重,用它更多的是在iOS上搭配Drafts应用Track自己琐碎的信息,但个人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这些碎片即然记录下来了,周期性的总结是必须的,但直接在Evernote里敲排版是问题,无意间发现这么个Web应用马克飞象,可以直接在里面编辑好保存到Evernote,同时支持Chrome扩展。
我不是程序员,但捣鼓过个人博客,有时候会将博客的主题改一改,之前是用免费的Xcode修改,后来觉得这Xcode过于厚重,在一次买的礼包里正好包含了Chocolat,第一次打开使用就爱上了,友好的界面,出色的渲染,自带了很多插件,不需像Sublime Text那样扩展,支持Markdown和HTML编写时的实时预览。
iCloud 的优点
iCloud 的缺点
Dropbox 优点
Dropbox 缺点
使用CloudApp之前,都是在用Droplr来分享一些小文件,后来Droplr收费后,开始用CloudApp,文件拖拽到菜单栏的该应用图标,上传成功后自动复制短链到剪贴板,方便即时分享出去,还有一点比较方便的是,Markdown格式的文档上传后,通过点击短链,能直接以富文本的形式显示,这一点上也是尤为方便。
国内的网盘,优点速度快吧,然后「容量」大?我只用它来做下载器,离线下载还是很好用的,同步的速度基本都能满带宽,下剧尤其好使。
我不是RSS重度用户,一般是在想起来有段时间没好好阅读了,才会打开这个应用看看这段时间订阅的更新,之前用的是Reeder,但Google reader关闭后这应用竟然在支持Feedly上显得扭扭捏捏的,到现在还没推出新的Mac版本,ReadKit还是挺好用的吧。
在网页浏览时,如果看到是一篇挺有价值的博文,我更多的是用Read it later来保存,通过优质的去广告排版与云同步,在iOS上和OS X上都能看,也用Instapaper和readability,但还是最喜欢Pocket。
在Windows平台就喜欢用Chrome做主力浏览器,因为支持的插件扩展确很丰富,如若要说自己用了什么插件的话,都能额外写上一篇,另外类似的博文已经有很多,感兴趣的可自行谷歌。
Safari作为Mac自带的浏览器,最新版的速度确实很出色,也支持许多插件的扩展,但还是觉得缺了些什么,比如中文的文字渲染上看着就有些过于纤细,另外众所周知,用苹果笔记本看Flash视频的话,是可以同时蒸蛋的,所以用这浏览器看Html5的视频很不错,比如用开发模式切换iPad(体验一般),或者安装插件,比如妈妈再也不用担心电脑发热计划,以及不支持大范围分享的,放上一张图,感兴趣的自己找总能找到的(这个插件支持的平台非常广,作者更新勤快,但最佳的体验得是宽带达6兆以上)。
虚拟机,性能出色(之前一直运行它玩LOL,帧数稳定),方便好用,搭配触控板的四指切换,实现OS X和Windows的平行操作。
好用的信息管理类应用,不仅仅是帐号密码而已,所以即使iCloud支持了钥匙串同步,也远不如它好用。
菜单栏扩展工具,能隐藏图标、排列图标顺序、扩充一行额外的隐藏菜单栏,如果后台显示在菜单栏的应用一多,用它管理是再好不过了。
出色的监控系统状态的应用,方便查看网络实时速度、CPU内存占用等。
SSD存储容量宝贵,一些限免或冰点收的应用用它做批量卸载,以及卸载掉不需要的语言程序,节省硬盘空间,此外还支持其他项的清理。
方便的科学上网工具。
除了上面提到的,当然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第三方应用,比如我最近也在琢磨DEVONthink Pro的使用,但PIM管理确实不大好琢磨,也有可能是自己的硬需求还没到吧。另外关于OS X软件的更详细介绍可以购买@ibuick的「OS X高手进阶」。
现在苹果官方在卖的笔记本,除了老款的13寸Pro外,新款Pro系列已全线进入Reina时代,MacBook Air的屏幕视网膜化只要能解决电源问题也是指日可待,视网膜在当今明显是一种趋势,以及苹果笔记本的工业,纤薄的铝合金机身确实也挺显逼格的。
可是,这些给以用户良好体验的同时,也并非是没有缺点的。
优点:
缺点:
购买Mac的建议可参照@iKermit-伊叔叔 写的「如何选择购买第一台Mac」。
转载自:我用Mac的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