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娇Rex_630 | 来源:互联网 | 2024-11-30 13:01
本文探讨了缓存系统中的两个关键问题——缓存穿透与缓存失效时的雪崩效应,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数据处理、数据库拆分策略、缓存优化、拆分策略、应用架构演进及通信协议的选择等内容。
在构建高效缓存系统时,必须面对缓存穿透与缓存失效时的雪崩效应这两个挑战。缓存穿透指的是当查询一个已知不存在的数据时,由于缓存机制在未命中时不主动写入,导致此类查询每次都需向后端存储系统发起请求,丧失了缓存的作用。
解决缓存穿透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使用布隆过滤器,该工具通过将所有可能存在的数据映射到一个大位图上来阻止不存在的数据查询,减轻对后端存储系统的压力。另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是在数据立方体项目中实施的,即对任何返回为空的查询结果(无论是数据不存在还是系统故障)进行短暂时间的缓存,通常不超过五分钟。
缓存失效引发的雪崩效应可能导致底层系统的巨大冲击,当前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多数设计者倾向于使用锁定或队列机制确保缓存更新的单线程执行,以防止失效期间大量并发请求直击存储层。在数据立方体中,通过设计合理的缓存过期策略,使得不同客户端的数据失效时间均匀分布,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
在处理海量数据方面,分布式数据库、存储、实时计算及计算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及。核心在于如何分散压力和选择合适的存储方案,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数据需求。
数据库拆分策略包括水平和垂直两种方式,前者主要用于解决存储无关性和通过增加机器来支持数据量与访问请求的增长;后者则涉及到将不同业务的数据分开存储,以实现更高效的管理和访问。
阿里巴巴在处理跨区域数据时,利用Erosa、Eromanga和Otter三款产品实现了MySQL数据库的实时解析、增量数据发布订阅及跨数据中心的数据同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关于缓存的优化,应考虑切分粒度和确定缓存的有效生命周期。细化切分粒度有助于提高缓存命中率,而合理设置生命周期则能保证数据的新鲜度。
拆分策略多样,包括按字段、按表、按Schema拆分等,每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需根据具体业务灵活选择。
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架构也经历了从单一应用、垂直应用到分布式服务,再到流动计算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的关键技术点分别是数据访问框架(ORM)、Web框架(MVC)、分布式服务框架(RPC)以及资源调度和治理中心(SOA)。
在通信协议的选择上,从Socket到Web Service,各种协议各有优劣。其中,Hessian和REST因其高效性成为阿里巴巴内部的主要选择,尤其是在高并发、高负载环境下的表现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