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的时候,最早是搞的面元法,那时的机器真的是慢啊,只有100万次,还是多用户的,VAX11-780。不过机器是很好用的。
后来,在导师的安排下,做亚跨超CFD软件平台的开发工作,团队人不多,只有3个人,一个师兄做解算器,一个做网格生成,我做后置处理和系统集成。那是在2000年以前,互联网还很不普及,也没有开源的东东。编程资料也不多 ,都是从头做起。经过3年的努力,完成了开发任务,在国内推广到18个单位,发挥了一些作用。本来想继续发展,向商业化、工程化努力,后来由于个人种种原因,未能继续参与这个项目。
大约从2000年开始,Fluent等软件大举进入中国,由于国内软件缺乏,因此Fluent等快速占据市场,对国内搞CFD工具软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软件的实用化、通用性、扩展性等方面,我们难以与国外竞争了。虽然国内有那么多In-house软件,其实功能和性能也都挺好,在解决问题方面完全不亚于Fluent,但没有配套的前后置处理以及鲁棒性和可扩展问题,难以得到推广。
我非常同意一个师弟的观点,对流体力学研究者来说,解决问题是根本,CFD只是一个工具,就像挖煤一样,需要大量的矿机,如果没有CFD软件,就没有合适的矿机,就会挖不出媒来,对流体力学研究者来说,要想解决问题,还必须得自己建立工具,尤其是那些搞基础研究的。
一度以为,搞CFD软件已经没有前途,而且门槛太高了,因为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但后来又想,Fluent那么强大的功能,真的都需要么?每个CFD工程师需要解决的往往只是一类问题。
为了喝一杯牛奶就需要养一头奶牛么?
云平台应该可以解决问题,把各种解算器部署在服务器端,前端用浏览器或者其它技术,就可以实现后台高性能计算,后台部署的解算器可以各种各样,既可以是开源软件,也可以是In-house软件,这样解决了复杂软件的开发问题。
云平台能极大地降低用户的成本,也大大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
于是就有了http://www.caesky.com。虽然目前还是初级阶段,我相信,CFD云平台会流行于中国。
扫一扫,关注陆面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