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长期以来行业内一直以A计权声压降低作为车内及车外噪声设计目标,但是声压级高低己经不能反映人们对于噪声信号的主观评价,因为人们发现即便声压水平满足法规要求,但是在车内仍然会感觉烦躁不安,甚至恶心呕吐,因此单纯以A计权声压级作为噪声评价标准的观念越来越受到挑战。本文利用声品质(Sound Quality)客观参量来反映人们对于声音事件主观感受的适当描述,并基于人的心理效应进行声学评价,以保证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对车内、车外噪声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
2 声品质计算理论基础
本文选取响度、尖锐度、粗糙度、抖动度这四个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参量,并在建立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数学模型在软件中进行计算分析。
2.1 响度
响度是反映人耳对声音强弱主观感受程度的心理声学参数,它考虑人耳对声音频谱的掩蔽特性,能比A声级更准确的反映声音信号的响亮程度。其单位是Sone,定义1kHz、40dB纯音的响度为1sone。在客观度量中,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波的振幅决定的。但是作为主观评价量的响度与振幅并不完全一致,它不仅决定于振幅的大小,还决定于频率的高低、频带的宽度、频谱特性和声音的持续时间。
人耳对声音的反应具有非线性特性和频率相关特性,这意味着对响度的感觉不能完全由声压级或它的谱来描述。由声压信号诱导出一种经验性的响度级,是由声压信号的频谱倍乘一频率计权函数得出来的。计权函数是以实验得到的等响度曲线为基础规定的,表达为声压级和频率二者的函数的响度感觉。图2.1为一簇等响度曲线,从中可以看出人耳对低频声和高频声的敏感性差别很大,在中频(1000Hz左右)范围内对声压级水平最为敏感。
为比较不同频率和声压级声音的强弱关系,提出了响度级的概念。响度级的单位为“方”(Phon),在数值上等于与标准音(1kHz纯音)一样响时所对应的标准音的声压级。响度级是个相对的量,与响度不同,它并不与人对声音的强弱感觉成线性关系。
响度级LN与响度N的关系为:N=2(LN-40)/10 (2.1)
图2.1 等响度感觉曲线
2.2 粗糙度和抖动度
噪声信号的瞬时变化能导致两种不同的感觉,低频变化时产生起伏抖动感,高频变化时产生粗糙感。比如以调制比为1的幅值调制1kHz单频音为例,当调制频率从低到高变化会给人产生三种不同的感觉:在低频调制时,给人的感觉是声音响度慢的上下起伏和抖动的感觉,在心理声学里以抖动度来描述声音的这种主观感觉;当调制频率大于20Hz时,起伏感消失代之以粗糙感,在心理声学里以粗糙度来描述声音的这种主观感觉;当载波频率大于2000Hz时,粗糙感产生于调制频率20~300Hz范围内,当调制频率大于特征带宽时,人能分辨出独立的变频音。
粗糙度和抖动度都是描述人对噪声信号瞬时变化的感觉,因此具有相似的性质,他们都与噪声的调制频率、调制比、中心频率和声压级等因素有关。其中调制频率和调制比对粗糙度和抖动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且粗糙度和抖动度都随调制比的增大而增大。对幅值调制而言,中心频率对抖动度影响不大,对频率调制声音,抖动度随中心频率增大呈下降趋势。声压级对粗糙度和抖动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声压级增加40dB粗糙度或抖动度增加2~3倍。
为定量地描述粗糙度和抖动度,需要规定粗糙度和抖动度的参考值。粗糙度的单位为“asper”,并规定调制比为1,声压级为60dB的1kHz幅值调制纯音在调制频率为70Hz时的粗糙度为1asper。
Aures将总粗糙度看成是各临界频带内24各特征粗糙度的积分,提出了粗糙度的计算模型:
抖动度的单位为“vacil”,规定声压级为60dB调制比为1的1kHz幅值调制纯音在调制频率为4Hz时的起伏度为1vacil。与粗糙度的计算类似,抖动度的计算也采用瞬间掩蔽模式,以最大和最小声压级△L的形式表示:
式中,fmod为调制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