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数字货币会不会面临生存危机?
编者按:1年前加密数字货币还风光无限,享受着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价格趋势曲线。但最近却连续高台跳水,跌得让人怀疑人生。究竟加密数字货币现在的暴跌是暂时情况还是存在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呢?Bank’s Research Hub 的John Lewis认为是后者,因为当前的加密数字货币存在着7大致命的悖论。
2030年的人买东西、拿房贷或者存退休金时,会不会用比特币、以太坊或者ripple而不是央行发行的货币呢?我对此表示怀疑。现有的私有加密数字货币并没有对传统货币造成严重威胁,因为它们受到了多个内部矛盾的限制。这些数字货币很难扩充,存储成本昂贵,维护很麻烦,持有者变现很难,在理论上几乎毫无价值,又被其匿名性束缚住手脚。如果有更新的加密数字货币出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话,对于现有的加密数字货币这又会成为额外的负面新闻。
拥堵悖论
对传统交换媒介来说,使用的人越多越好。就像电信或者社交网络里面,网络外部性意味着用户越多,对其他人注册的吸引力就越大。此外,大多数传统平台均从规模经济中受益:因为它们的成本基本上是固定的,将其分散在更多的交易中会降低平均成本。
但是加密数字货币平台却不一样。它们的成本基本上是可变的,它们的容量却基本上是固定的。就像高峰时间的伦敦地铁一样,加密数字货币平台容易受到拥堵的影响:客户越多会让它们吸引力下降。其中一些(并非全部)容量非常受限:据估计比特币每秒的交易量为7,visa的是24000。更多的交易为了获得处理而竞争会导致堵塞和延迟。交易费被迫提高以消除过多的需求。所以比特币的高交易成本随着交易需求的增加变得愈发恶化而不是改善。
存储悖论
讽刺的是,虚拟加密数字货币要依赖于分布式账本,这个东西靠系统规模数字化存储成本分摊,容易受到规模不经济的严重影响。每一位用户都必须维护整个的交易历史的一个副本,意味着总的存储需求是N平方倍。BIS已经计算出涵括美国所有零售交易的假设性分布账本的数字,测算结果是在2年半内存储需求将超过100GB/用户。
挖矿悖论
用新的货币单位奖赏“矿工”处理交易导致了用户与矿工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一点在比特币就一个区块能处理多少交易的冲突中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矿工希望这个保持小规模:保持货币的不流动性,造成更多的拥堵并且提高交易费用——从而增加矿工的奖赏,因为后者面对的能源密集型交易验证规模一直在涨。但用户想要的恰恰相反:更高的容量,更低的交易成本,以及更好的流动性,所以更偏爱更大的区块大小。
Izabella Kaminska指出,这种权衡暂时已经被资本的流入所掩盖,后者通过挖矿奖赏系统提供了补贴机制。新挖掘的比特币被进入的投资者购买了,这些人只是想长期持有。投资者对支付基础设施进行了交叉补贴,因为他们愿意购买作为奖赏处理支付而创建的区块。但是当这些为了囤积而购买的资金停止流入时,交叉补贴也会停止,然后关于区块大小的权衡取舍就会再度以更汹涌的势头复辟。
私有加密数字货币必须不断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来掩盖交易成本问题(约占系统支付量的1.6%,这个比例令人瞠目结舌)。相对而言,大多数传统交换媒介并不需要此等规模的资金流入才能维护其交易基础设施。
下面两个悖论与货币作为保值手段的使用有关:
集中悖论
尽管支持者屡屡提及去中心化、非居间化以及大众化,但大多数加密数字货币却展现出了极高的所有权集中度——通常是在矿工以及/或者“Hodlers”手中。据估计97%的比特币被仅4%的地址所持有,每一个区块都存在不平等。集中的投资者的欲望以及极端化的情绪使得大玩家很难变现,因为卖出的行动会导致价格直线下跌……
资产是靠易手时的市场价来估值的。任何时候都只有一小部分交易的发生。所以价格反映的其实是边际市场参与者的看法。你可以靠买入更多来提高所持有的资产价格,因为你的购买会推高市场价格。但意识到受益需要卖出——这得有别人成为边际买家,从而又会让市场价格下挫。
对于很多资产来说这些流动性的影响是很小的。但对于加密数字货币来说其影响却要大得多因为1)交易是不流动的,2)一些玩家相对于市场体量庞大3)买家和卖家之间没有天然平衡4)观点更加易变和极化。高价格反映的是囤积居奇,而不是轻易卖给一批有购买意愿的买家的能力。对于一些所有权集中度高的资产来说,投资者有时候会害怕占主导地位的玩家卖出。相对于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或者央行持有的黄金量,加密数字货币的所有权集中度——以及赎回诱发的崩溃风险都要高得多。
估值悖论
经济理论的谜题是为什么私有的加密数字货币会有价值可言。资产定价的贴现现金流模型说价值来自于(风险调整后的折现净现值)未来收入。对于政府债券来说就是利息+偿还本金,对于股票来说就是股息,对于房地产来说就是房租。这些收益流的定价计算会hen复杂,但对于没有收益的加密数字货币来说计算就很简单:零收入意味着零价值。
第二个来源是“固有价值”。黄金没有股息但作为制作珠宝的商品或者个人使用来说是有价值的。香烟在军营的囚犯中是作为商品货币流通的,因为它们具有消费价值。但加密数字货币没有内在价值。
一些人认为挖矿保本的电力消耗为加密数字货币的价格提供了一个基础。但是,用Jon Danielsson的话来说:“挖矿的成本是沉没成本,而不是未来收入的保障。”如果我浪费了150英镑雇人去寻找和挖掘埋葬在父母花园的我童年时的宠物龟的残骸,那些成本并不能让那些骨头在投资者眼里值150英镑。
还有其他的价值来源吗?也许就只有未来加密数字货币的价值会比今天更高从而抛售获得利润的期望?就像保罗·克鲁格曼认为那样,问题在于,如果它们的“价值完全依赖于自我实现的期望”的话,这就是教科书对泡沫的定义。
匿名悖论
加密数字货币提供的(更大)的匿名性其实是劣势而不是优势。诚然,这给洗钱、避税以及违法商品提供者提供了核心的交易需求,因为它们使得资金和交易者很难被跟踪。但对于(范围大得多)的合法金融交易来说,这却是缺点。
这使得检测不法行为更加困难,并限制了补救行动/执法行动的实施。尽管区块链能够验证支付是否被接收并防止重复付款(虽然不够完美),但很多问题仍未解决。
首先,当交易和持有无法回溯制定方时,市场操纵或者公开欺诈的风险在提高。
其次,大多数金融交易都牵涉到跨期元素(贷款、未来合同、带利息的存款)。在匿名情况下,对于后续其他方对交易食言的行为,“预先”移交金钱的人没有方便的补救措施。这严重限制了这些交易的范围,除非是100%预先融资的:但这种通常在呆滞资本上太过昂贵,并且/或者排除了交易的需要(如果我能够为房贷100%预筹资金的话,我就不需要房贷了……)。
Auer和Claessens证明了帮助加密数字货币建立法律框架提高了其价值。让加密数字货币原理监管机构,价值就会下降,因为这极大限制了有意愿的交易者和交易的规模。让它更接近受监管金融机构的领域加密数字货币的价值就会提升。
创新悖论
也许最大的讽刺在于,你对未来加密数字货币越乐观,你就得对其今天的价值越悲观。
假设比特币、以太坊和ripple等只是有瑕疵的新兴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证明。也许新的更好的加密数字货币将会出现来克服今天的加密数字货币所有的内在问题。毕竟,早期移动手机就很笨重,第一辆汽车跑得很慢,但后续版本就变革了世界。
当被消费时,商品就实现了自身价值,货币则是从相信自身可被用于支付,及/或在未来保持价值中获得价值。预期将来它会变得毫无价值的话,现在它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如果新的加密数字货币出现来解决当前这批加密数字货币的问题的话,则今天的加密数字货币就会被取代,从而变得毫无价值。当然,除非现有的加密数字货币能采用新出现的加密数字货币的任何新功能。但因为前面的6个悖论,是现有私有加密数字货币所固有的,我并不认为它们能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