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iangping最棒_766 | 来源:互联网 | 2014-05-24 17:49
今天在查询网站相关数据之后,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了榕树下,这个曾今每天必登的网络文学站。自从被盛大收购之后,榕树下的边缘角色就更明显了,不仅与当初的对手起点中文
今天在查询网站相关数据之后,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了榕树下,这个曾今每天必登的网络文学站。自从被盛大收购之后,榕树下的边缘角色就更明显了,不仅与当初的对手起点中文网存在天壤之别,就连一些新兴作者,榕树下的吸引力都只能说非常有限。匆匆浏览下网站,看到很多所谓的热门小说更新还停留在2013年2月,感觉榕树下或许真的只剩下“榕树下”三个字值得回味和琢磨了。
在文艺与盈利中无法合理取舍
谈到当时朱威廉出售榕树下的原因,很多朋友都认为是资金缺乏的原因。当时榕树下的总体盈利模式为线上培养优秀作者,线下再去搞出版。这种生态循环看似可以维持,但是放眼当时的网络环境则存在相当多的阻碍。首先,那时网络版权根本没有人重视,网络上的盗版多如牛毛,你想开发增值服务势必会影响到注册用户的数量,其次,整个出版行业的盈利规格也不理想,不能够继续支撑榕树下的循环模式,因此卖给了当时红火的贝塔斯曼。
在朱威廉的想法里,卖给贝塔斯曼主要是为桐树下找到一个盈利专家,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可是事与愿违,不明就里的贝塔斯曼并没有真正从市场环境上考虑,而是直接将所有的文章改为付费,在电子盗版泛滥的那个时代下,榕树下的这一举动不仅失去了市场,更是失去了用户的支持,对于这种内容为主的前期博客形式,没有了用户的热情与追捧,影响力自然是一泻千里。
其实关于盈利的问题,榕树下并不是没有考虑,在朱威廉时代,榕树下就想过盈利的事情。不过在那个时候,榕树下自身的品牌追求是“单纯、文艺”,但是在坚持文艺范的时候还想盈利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曲高和寡,当别人在做电子版权,你苦苦追求所谓的文艺青年,没有资金的周转,榕树下无法提供给作者足够的支持,内容的更新也变成了问题。
没有充分察觉到作者与氛围的重要性
对于小说站这样的文学站点,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单纯的以为好文章就会有共鸣,意见只有在交流的时候才会迸发出智慧的光芒,也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起点中文网做到了,红袖添香做到了因此都得以做强,而榕树下呢?与作者的商业运作我不知道怎样,我只知道当其他网站能够给予新手足够曝光率以及阅读支持的时候,榕树下还是一种死板的传统模式,通过纯碎的点击,一部作品来决定推新手的决定,如此偏颇的行为真的有待商量。不仅如此,从2011年网络文学真正开始发展的时候,榕树下没有把控住文章的质量,以至于后期出现很多雷同的内容,要知道文艺范是一面号召力极强的大旗,同样也是最不稳定的因素,当读者与作者无法被认同和产生一种归属感的时候,离开也就成了自然。而且文学上的盈利探索并不是口中所说的转型那样简单,没有认同,你推出任何一个收费制度的阻力都将是无法想象的,况且榕树下到现在都没有想好自己的盈利方式,推出的增值服务并没有准确的定位,是追求线下的出版业务还是仅仅立足于线上的会员增值,没有明确的方向,行走起来自然是左顾右盼。在逐步尝试商业化和改变运营策略的同时,不稳定的创作和阅读环境也让大家失去了耐心,越来越差的访问流量也只能说是我们对于榕树下无声的抗议以及失去的空哭。
没有资金运转,没有作者作保证,也没有读者支持,榕树下的没落看似不可思议,实则是有据可循。作为同行业的参与者,虽然短时间达不到榕树下曾经的高度,但是谁又想到那时在痛改前非呢?一些启示势在必行。
榕树下的遭遇虽然痛苦,但是也给我们一个明显的信号,那就是即使是网络文学,也要注意版权,注意商业的重要性,做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咱们的内容充满了铜臭,只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持续的运转下去,同时这也是吸引作者的重要途径。
不过文学网站的商业化运作并不是一蹴而几,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成的,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不是在行走中举棋不定,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是对读者和写手最有力的吸引,否则赔本赚吆喝是谁都不想看到的事情。
作者的维护需要刻意去执行,尊重他们就是尊重网站的未来,不要被当前火热写手所局限住,培养出一批自己的潜力写手至关重要,给予他们优惠政策就是在给自己找未来。此外,网站的内容需要持之以很,发觉类型小说的特点,然后找与之匹配的作者,投以资源和渠道的帮扶,或者根据市场需求间隙点找一些居中定位的作品进行推广。
总之,小说站的发展与规划都不能说是简单的事情,榕树下这个曾经拥护度如此高的网站都走向了没落,更不用说草根站长了,前车之鉴值得好好思考。
以上来自搜搜小说网www.ssxs.org,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