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obiledu2502917953 | 来源:互联网 | 2023-07-28 15:04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是阮一峰写的一本书,现在已经出版。说的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哪些人会被淘汰,哪些人能生存下来,而我们应该怎么做的话题。书里以2016年AlphaGo击败李世石为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是阮一峰写的一本书,现在已经出版。说的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哪些人会被淘汰,哪些人能生存下来,而我们应该怎么做的话题。
书里以 2016 年 AlphaGo 击败李世石为引子,慢慢聊了随着科技发展,个人的处境以及未来。其中有些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对未来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好处。
科技让就业更难
之前自己总是觉得科技的进步会让人类过上更好的生活,其实也确实如此。但它也带来了副作用,那就是失业。
进入工业时代,不再需要马夫了,于是原来的马夫就变成了司机。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无人驾驶技术发展起来了,原来的司机去做什么?
有一个观点是:一个行业的没落总会伴随着另一个行业的兴起,总会有其他新兴的岗位出来满足就业。在此之前我也相信了这种说法。但现在我有点慢慢动摇了。
想一想:没有马车了,马夫变成了司机。但现在变成无人驾驶了,司机变成什么?变成汽车修理工么?显然不是。应该是变成服务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技工人员,修理其出现的故障,保障其能自动运行。那么问题来了:原来的司机能实现这种转换么?
我们都知道自动驾驶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东西,不是像考驾照一样随便几个月就能掌握。服务于自动驾驶汽车,或许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而这些对于这些司机而言,或许要求太高。
所以最终的情形是当自动驾驶发生的时候,原先的司机其实真的会失业。而长期来看,因为自动驾驶的崛起确实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但是这些岗位的要求变高了,只能是属于未来的人群的。那么现在这部分被淘汰的司机怎么办呢?我想他们只能去干那些要求低的岗位了吧。
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产力是不断提升的。假设原先世界需要 1 亿个司机为我们服务,但现在有了自动驾驶汽车,只需要一千万个维修工负责保障自动驾驶汽车的运行,那么就会有 9 千万人被淘汰。其实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样的工作,需要的岗位其实越来越少。
想象一下,如果每一个行业都有如此之快的生产力提升,那么那些被淘汰下来的人怎么办?我想,这些人只能依靠政府的救济,满足基本的物质生存以往,过着没有理想、没有工作的生活。
最安全的工作
书中探讨了一个问题:是否存在最安全的工作?是否进了大公司就安全了?
其实并不是的。进入大公司其实只是代表你有更好的挣钱能力,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回报,但本质上你还是一个打工者。如果你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从劳方变成资方,那么你很有可能在中年的时候被公司淘汰掉。
现在挣钱最多的两个行业:互联网和金融。其实也是极其不稳定的行业,他们的收入或许很高,但是其所需要的知识迭代也很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限制了长期的职业投入,那就是加班。年轻的时候可以 996 加班,但是到了 30 岁以后,人体机能下降,有了老婆孩子,即使你还想加班,但身体已经不允许了。
所以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没有最安全的工作,不要妄想寻求稳定安全的工作。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本身,学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寻找自己的立足点。或许这样才是一个现实的、可能实现的目标。
创业的误区
如果你读过我之前那篇《有赞996事件引发的资产阶级思考》你就知道,其实打工是最最差的选择。你也会明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就是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在阮一峰的这本书里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职业篇-为什么雇佣制度对供认不利?)。
作为个人来说,上班其实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是前期积累原始资本的选择。如果你想要获得更大的财富,那么本质上还是得跃升为资产阶级去创业,让别人为你创造财富。
而在经营一项事业上,一般有两种策略。
阮一峰认为对于大多数没有背景的人来说,应该采取单一化策略,即深挖的方式。因为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人的铲子比你更好用,他们早就把浅层的金子挖走了。穷人想要出人头地,只有深挖一个方向。
这也是我读完之后的一个收获,虽然之前我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觉得对于穷人来说应该深度优先。但这次的阅读让我加深了认识,肯定了我之前的判断。
政治、经济、技术
阮一峰分享了其对这三者的关系,以及其对这三者认识的变化。
他说,一开始他觉得政治最重要,他决定了历史的变迁。但学了《经济史》之后,他觉得经济比政治更重要。政治人物只是舞台上的演员,剧情走向早由经济因素决定了。
但是当他再学校学会制作网页,假设个人网站之后,他感受到了互联网技术对整个社会与个人命运的巨大改变。于是他不再阅读经济学书籍了,转而大量阅读技术书籍。
(1)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加工石材,有了最基本的工具,可以定居生活了,进入了氏族社会。
(2)等到掌握了粮食生产技术,人类有了多余的粮食,氏族就分化出了阶层,产生了贵族和首领。
(3)铁器时代,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能生产更好的农具和武器,拥有铁器的氏族开始征服其他氏族,慢慢演变成封建王国。
(4)欧洲的封建时期有1000多年,中国有2000多年,为什么会延续这么长?就是因为这段时间,技术没有重大突破。
(5)等到欧洲人掌握了造纸术和印刷术,新思想第一次可以廉价地大规模传播(此前都是羊皮的手抄书,一般人看不到),黑暗的中世纪因此终结,文艺复兴开始,人类进入近代社会。
(6)火药的出现,使得骑兵和城堡变得毫无作用,一小股军队就会拥有巨大的杀伤力,诸侯林立的欧洲开始统一为一个个民族国家,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出现了。
(7)工业革命始于人类能够制造蒸汽机,生产力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要求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和交换,由此诞生了资本主义制度,直到今天。
总之,重大的新技术一旦出现,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管主动或被动——最终都会为之重构,让这项技术的威力发挥到最大。这就是为什么技术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演变。
在之前我总会觉得要学好多东西,要学理财、学技术、学社会学等等,但从他的这一次思维变迁我慢慢觉得:其实学习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指数变化,或者是突变的过程。
在一开始的时候,或许你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于是你投入了许多经济,什么东西都阅读。但是随着你阅读越来越多,你会发现很多东西是没有必要看的。就像阮一峰看了政治、经济之后,再去看技术的书籍,他会觉得政治经济的书籍没有必要再看一样。
这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惑:如果我们要学这么多东西,那人的一生怎么可能看得完呢!这个思维其实跟挣钱买房子一样。
我们总是以现在的收入水平去估量我们买房子的可能性,或者以线性增长的水平去预估。但实际上收入很多时候并不是线性增长的,而是指数增长的。或许在未来某个时候,你的收入就实现了指数级的突破,在那个时候房子再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了。
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指数级增长。这个思维方式不仅仅适用于阅读、收入,其实还适用于写作等很多方面。很多东西都是有一段痛苦的积累,才能有最后的爆发,所谓量变引发质变就是这个道理。
点击这里阅读《未来世界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