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Streaming容错机制
要理解Spark Streaming提供的容错机制,先回忆一下Spark RDD的基础容错语义
RDD的基本容错原理.png
- RDD,Res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是不可变的、确定的、可重新计算的、分布式的数据集。每个RDD都会记住确定好的计算操作的血缘关系,(val lines = sc.textFile(hdfs file); val words = lines.flatMap(); val pairs = words.map(); val wordCounts = pairs.reduceByKey())这些操作应用在一个容错的数据集上来创建RDD。
- 如果因为某个Worker节点的失败(挂掉、进程终止、进程内部报错),导致RDD的某个partition数据丢失了,那么那个partition可以通过对原始的容错数据集应用操作血缘,来重新计算出来。
- 所有的RDD transformation操作都是确定的,最后一个被转换出来的RDD的数据,一定是不会因为Spark集群的失败而丢失的。
Spark操作的通常是容错文件系统中的数据,比如HDFS。因此,所有通过容错数据生成的RDD也是容错的。然而,对于Spark Streaming来说,这却行不通,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数据都是通过网络接收的(除了使用fileStream数据源)。要让Spark Streaming程序中,所有生成的RDD,都达到与普通Spark程序的RDD,相同的容错性,接收到的数据必须被复制到多个Worker节点上的Executor内存中,默认的复制因子是2。
基于上面说的,在出现失败的事件时,有两种数据需要被恢复:
- 数据接收到了,并且已经复制过——这种数据在一个Worker节点挂掉时,是可以继续存活的,因为在其他Worker节点上,还有它的一份副本。
- 数据接收到了,但是正在缓存中,等待复制的——因为还没有复制该数据,因此恢复它的唯一办法就是重新从数据源获取一份。
此外,还有两种失败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 Worker节点的失败——任何一个运行了Executor的Worker节点的挂掉,都会导致该节点上所有在内存中的数据都丢失。如果有Receiver运行在该Worker节点上的Executor中,那么缓存的,待复制的数据,都会丢失。
- Driver节点的失败——如果运行Spark Streaming应用程序的Driver节点失败了,那么显然SparkContext会丢失,那么该Application的所有Executor的数据都会丢失。
Spark Streaming容错语义的定义
流式计算系统的容错语义,通常是以一条记录能够被处理多少次来衡量的。有三种类型的语义可以提供:
- 最多一次:每条记录可能会被处理一次,或者根本就不会被处理。可能有数据丢失。
- 至少一次:每条记录会被处理一次或多次,这种语义比最多一次要更强,因为它确保零数据丢失。但是可能会导致记录被重复处理几次。
- 一次且仅一次:每条记录只会被处理一次——没有数据会丢失,并且没有数据会处理多次。这是最强的一种容错语义。
Spark Streaming的基础容错语义
在Spark Streaming中,处理数据都有三个步骤:
- 接收数据:使用Receiver或其他方式接收数据。
- 计算数据:使用DStream的transformation操作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
- 推送数据:最后计算出来的数据会被推送到外部系统,比如文件系统、数据库等。
如果应用程序要求必须有一次且仅一次的语义,那么上述三个步骤都必须提供一次且仅一次的语义。每条数据都得保证,只能接收一次、只能计算一次、只能推送一次。Spark Streaming中实心这些语义的步骤如下:
- 接收数据:不同的数据源提供不同的语义保障。
- 计算数据:所有接收到的数据一定只会被计算一次,这是基于RDD的基础语义所保障的。即使有失败,只要接收到的数据还是可访问的,最后一个计算出来的数据一定是相同的。
- 推送数据:output操作默认能确保至少一次的语义,因为它依赖于output操作的类型,以及底层系统的语义支持(比如是否有事务支持等),但是用户可以实现它们自己的事务机制来确保一次且仅一次的语义。
接收数据的容错语义
- 基于文件的数据源
如果所有的输入数据都在一个容错的文件系统中,比如HDFS,Spark Streaming一定可以从失败进行恢复,并且处理所有数据。这就提供了一次且仅一次的语义,意味着所有的数据只会处理一次。 -
基于Receiver的数据源
对于基于Receiver的数据源,容错语义依赖于失败的场景和Receiver类型。
可靠的Receiver:这种Receiver会在接收到了数据,并且将数据复制之后,对数据源执行确认操作。如果Receiver在数据接收和复制完成之前,就失败了,那么数据源对于缓存的数据会接收不到确认,此时,当Receiver重启之后,数据源会重新发送数据,没有数据会丢失。
可靠Receiver的原理.png
不可靠的Receiver:这种Receiver不会发送确认操作,因此当Worker或者Driver节点失败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
不同的Receiver,提供了不同的语义。如果Worker节点失败了,那么使用的是可靠的Receiver的话,没有数据会丢失。使用的是不可靠的Receiver的话,接收到,但是还没复制的数据,可能会丢失。如果Driver节点失败的话,所有过去接收到的,和复制过缓存在内存中的数据,全部会丢失。
要避免这种过去接收的所有数据都丢失的问题,Spark从1.2版本开始,引入了预写日志机制,可以将Receiver接收到的数据保存到容错存储中。如果使用可靠的Receiver,并且还开启了预写日志机制,那么可以保证数据零丢失。这种情况下,会提供至少一次的保障。(Kafka是可以实现可靠Receiver的)
部署场景 | Worker失败 | Driver失败 |
---|
Spark1.1以前的版本,或者是spark1.2以后的版本,但没有开启预写日志机制 | 1. 不可靠Receiver,会导致缓存数据丢失 2. 可靠的Receiver,可以保证数据零丢失 3. 至少一次的语义 | 1. 不可靠Receiver,缓存的数据全部丢失 2. 任何Receiver,过去接收的所有数据全部丢失 3. 没有容错语义 |
Spark 1.2以后版本,并开启了预写日志机制 | 1. 可靠Receiver,零数据丢失 2. 至少一次的语义 | 1. 可靠Receiver和文件,零数据丢失 |
从Spark 1.3版本开始,引入了新的Kafka Direct API,可以保证,所有从Kafka接收到的数据,都是一次且仅一次。基于该语义保障,如果自己再实现一次且仅一次语义的output操作,那么就可以获得整个Spark Streaming应用程序的一次且仅一次的语义。
输出数据的容错语义
output操作,比如foreachRDD,可以提供至少一次的语义。那意味着,当Worker节点失败时,转换后的数据可能会被写入外部系统一次或多次。对于写入文件系统来说,这还是可以接收的,因为会覆盖数据。但是要真正获得一次且仅一次的语义,有两个方法:
- 幂等更新:多次写操作,都是写相同的数据,例如saveAs系列方法,总是写入相同的数据。
- 事务更新:所有的操作都应该做成事务的,从而让写入操作执行一次且仅一次。给每个batch的数据都赋予一个唯一的标识,然后更新的时候判定,如果数据库中还没有该唯一标识,那么就更新,如果有唯一标识,那么就不更新。
dstream.foreachRDD { (rdd, time) =>rdd.foreachPartition { partitionIterator =>val partitionId = TaskContext.get.partitionId()val uniqueId = generateUniqueId(time.milliseconds, partitionId)// partitionId和foreachRDD传入的时间,可以构成一个唯一的标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