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www.timetimetime.net/haoshu/27699.html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扇通往自由的们,但都被苦闷的生活所绑,或因惰性所累。”
搭车旅行,或许,是每一个内心向往自由和流浪的人都想要去做的事情。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攒了一年的工资之后,下定决心辞职,去了西藏和云南,靠做义工、搭车、摆摊等各种方式转弯了一圈回来。
看到她的照片,蓝色澄净的天空和湖水,拉萨寺庙里的转经筒和磕长头的藏民,甚至是公路上一望无际的荒凉,还有她写的那些文字,叙述着自己路上看到的那些风景,遇见的那些人... ...
我每次都静静地看完,然后叉掉她的空间,我感觉很羞愧,因为我依旧停留在原处。
十几岁的时候,我也是个文艺青年,想要去西藏,想要去云南,想要去青海,想要去新疆,想要去那些神秘、庄严、原始的地方。
不是为了寻找什么,不是为了彰显逼格,不是为了完成文艺青年的此生未完成的标签,只是为了去看一看不同的风景,见一见不一样的人。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都日渐变得面目模糊,千城一面的情况下,人口的不断迁移和城市疯狂的扩张,或者,只有这些地方,才能够看得见最初的风景。
作者从17岁开始搭车旅行,一路走过了很多地方,这本书或许是他这些年零碎的记录,记录着一路沿着丝绸之路行走的那些点点滴滴,那些所思所想,那些迷惘和挣扎,那些向往和期待。
作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他的思考或许并不鞭辟入里,却比同龄人显得更加厚重和成熟,关于旅行的意义,关于人类迁徙的目的,关于不同种族的融合和疏离,关于那些随着城市扩张渐渐消失的民俗和文化,关于写作,关于爱情,关于人生的真谛,关于成长,关于青春,关于故乡和逃离... ...
那些杂乱和纷繁的命题被他一次次提起,一次次质问,一次次试图给出自己的解释,却仍旧无法得到完美的解答。
或许,这些问题,是每个人都将要思考和面临的,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也无法寻根究底,甚至无法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敷衍。
它们是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都无法避免的质问,带着森冷的面孔等待着你,你可以忽略,可以视而不见,然后,它们却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涌上你的心头,让你陷入寂静的思索当中。
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或者说,他笔下那些小句子——
“成长是危险致命的脱茧,身上的印记像蝴蝶效应,微小的变化牵动全局”
“毁灭即是戴着另一种面具的重生”
“究竟是族群是因接触而促进交融,还是更加强化了原有的族群意识呢?”
“特立独行的人难以接受社会的怜悯和同情”
“图像传递着文化的记忆,它无法自己说话,但也不会面目全非。”
“每个人都有选择私奔、逃离、流离失所的权利,在某种意义上,人可以打破原来的社会结构,去寻找一种新的生活。”
这些句子,或许稍显文艺腔过浓,且很清晰能够看中受安妮宝贝影响颇大,试图用各种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来解释或者强化旅行的意义,让日趋于现实主义的我看起来有种哑然失笑的感觉,但不得不说,作者的思考,仍然是值得去关注、探讨的。
在路上的行走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作者一路前行着,思考着,这些问题或许并没有答案,但我们仍将能够看到一个认真的青年心中的坚定和矢志不渝。(《搭车十年》书评/狸奴老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