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ICU 事件进一步发酵,继上个月在推特上评论 996 制度「违反人性」后,「Python 之父」Guido van Rossum 近日再就此事于 Python 官方论坛发布一篇名为《Can we do something for 996 programmers in China?》(我们能为深陷「996」泥沼的中国程序员们做什么?)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
帖子里,Guido van Rossum 如此写道:一周前左右,来自中国的一些程序员向我抱怨当下的工作条件有多么恶劣。为此,有人创建了 GitHub repo 来阐述这个问题——「工作 996,生病 ICU」(「996」工作制,即每天早 9 点到岗,一直工作到晚上 9 点,每周工作 6 天)。自然的,该 repo 很快被部分浏览器给屏蔽了。
当我对此进行推文转发时,我的推特流充满了关于该课题的讨论。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帮到这些人呢?
与推特的盛况一样,该帖子很快便涌入了许多道谢留言:
不久后, CPython 核心开发者 Senthil 在帖子下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认为您这个举动充满了善意,对于社区既是激励,也是帮助,更是树立了极好的领导榜样。由于问题牵扯到一国政治,这超出了我们所能直接影响的范围。所以我认为我们只能间接做出以下努力:
a)让大家对这种劳动「剥削」行为保持警惕,并在听到类似事件时能有更多同理心。
b)列出执行这种工作制度的公司名单,并拒绝与他们开展业务合作,这是施加压力最有效的方式。
c)拒绝接受这些公司对 Python 的赞助。
Github 名单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此外,还有来自国内的开发者呼吁,应该尽快在开源协议中增加非强制性附加条款,以提醒使用项目的公司遵守当地就业法。
不过,有人认为这些努力到头来只会是无用功,因为中国公司压根就不吃这一套。
昨日,Guido van Rossum 还是决定关闭该帖子,因为他认为目前的回答未能「听到任何新的观点」,且「没有人回答我的实际问题」,接下来他将「思考下一步能为此事做些什么」。
事情发展至今,开始引来官媒的关注。
光明网前日在一篇名为「莫让“996 工作制”成了职场明规则」的文章里明确指出:加班熬夜、连续过劳,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值得警惕的工作态势,甚至披着道德与情怀的外衣,在诸多企事业单位之间招摇。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法律责任的缺位。举证难、认定难、违法成本低,这是过劳加班难以禁绝的根源。比如《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 7 种工伤不包含「过劳死」,只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 48 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现实呢,这与「过劳死」之种种难以吻合。事实上的「过劳无责」令过劳加班肆无忌惮。
二是文化价值的错位。拼搏与奋斗固然是时代热词,但是,人终究不是劳作的机器(何况机器还有维保需求),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悠着点儿」「慢生活」亦是张弛有度的题中之意。更重要的是,自觉拼搏与压榨加班是两码事——前者指向个体自由选择,后者指向群体强制遵从。即便是一个初创公司,「苦情发展」并非是社会文明的取向。
该文章随后获得了新华网等媒体的转发。
据 996.ICU 首页介绍,996 制度最早可追溯至 2016 年 9 月初,有人爆料 58 同城当时正在开展全员「996 工作制」,被认为是 58 的「变相裁员」之举; 2019 年 1 月,杭州电商公司有赞在公司年会上宣布未来将执行 996 工作制,面对舆论质疑,CEO 白鸦回应「几年后回看,这次绝对是好事」;2019 年 3 月,京东被爆开始实行分部门的 996 或 995 工作制,京东公关对此在脉脉平台上表示:「全情投入」。
为了增进人们对劳动法的了解,996.ICU 在首页上对中国大陆的工时规管现况(标准工时)做了相关科普:一天工作时间为 8 小时,平均每周工时不超过 40 小时;加班上限为一天 3 小时及一个月 36 小时,逾时工作薪金不低于平日工资的 150%。而一周最高工时则为 48 小时。平均每月计薪天数为 21.75 天。
并表示:按照劳动法规定,996 工作制下只有拿到当前工资的 2.275 倍,才在经济账上不吃亏。
截至今日 16:30 为止,996.ICU 项目一共获得 19 万个 star 以及 1.5 万个 fork。
然而,在使用部分国内浏览器访问该项目时,会出现以下情况:
UC 浏览器
QQ 浏览器
国外浏览器则不存在相关情况:
谷歌 Chrome 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