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 HotTags
当前位置:  开发笔记 > 编程语言 > 正文

一文搞定Pytorch+CNN讲解

在折腾过各种神经网络框架之后,我决定入Pytorch坑。如果你是科研或者学习之用,强烈推荐Pytorch,如果是工业使用,需要大规模部署,请转Tensorflow。Pytorch简

在折腾过各种神经网络框架之后,我决定入Pytorch坑。

如果你是科研或者学习之用,强烈推荐Pytorch,如果是工业使用,需要大规模部署,请转Tensorflow。

Pytorch简单入门

  • Pytorch中最重要的就是Variable模块,该模块集成了围绕一个张量所有的操作,包括前向传播、反向传播的各种求偏导数的数值。
  • Pytorch所有的网络在nn包里,我们待会会实现经典的Lenet5模型。
  • Pytorch计算GPU和CPU切换很快,直接使用x.cuda()即可

Lenet5模型的实现:

网上的Lenet5已经烂大街了,为什么还要讲一下呢?原因在于今天我在学习经典的神经网络的时候,发现Lenet5论文中在卷积层之后直接得到120个全连接层,我就一直在考虑120是哪来的?问了很多人,都没有回答我,问了师兄,师兄直接说看ufldl去。于是自己做实验,一步一步研究,终于得出了结果120是你随便设的!如果你和我一样,开始不知道为啥,看了我这篇文章就懂了,涉及概念比较多,我们先剖析代码,用到什么,就解决什么。

导入各种库

import torch
from torch.autograd import Variable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orch.nn as nn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datasets,transforms

  • Variable是Pytorch数据格式模块
  • nn是神经网络模块
  • torchvision是Pytorch的外围库,该库包含了各种关于图像的各种功能函数

读取模型

train_dataset = datasets.MNIST('data/',download=False,train=True,
transform=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1307,), (0.3081,)),
]))
test_dataset = datasets.MNIST('data/',download=False,
transform=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1307,), (0.3081,)),
]))

  • 我们使用MNIST数据集,一定要记得,该数据集的大小为28*28,通道为1(黑白)。
  • transform表示了对数据集进行的操作,包括了转成张量,以及规则话,说道理,如果不进行的话,也没有关系,至于(0.1307,), (0.3081,)怎么来的,我也不知道,抄的官网的。

建立数据集迭代器:

train_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train_dataset,batch_size=64,shuffle=True)
test_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test_dataset,batch_size=64,shuffle=True)

  • Pytorch中,训练最好使用迭代器来进行,不然数据集大,内存吃不消,如果你不知道迭代器是什么(手动再见)
  • 我们使用的batch_size为64,有的人好奇为什么使用64,或者32,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当我们的数据大小为2的幂次数,计算机会计算的特别快,因为计算机是二进制嘛,如果是2的幂次数的话,计算机很容易通过移位来进行计算。
  • shuffle(打乱)将数据集打乱。

建立神经网络

首先我们要实现Lenet5模型,请看(http://yann.lecun.com/exdb/publis/pdf/lecun-01a.pdf)

《一文搞定Pytorch+CNN讲解》
《一文搞定Pytorch+CNN讲解》

有没有发现问题?

  • 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数据集明明是28*28的,怎么在论文中变成32*32了?
  • 按照论文的标记,C表示卷积,S表示池化,但是在S4到C5应该是卷积,怎么变成了全连接层了?

是不是同学们都有这个疑问呢?

解答: 原因在于使用了padding技术(具体请参考cs231nhttp://cs231n.stanford.edu/slides/2017/cs231n_2017_lecture5.pdf

《一文搞定Pytorch+CNN讲解》
《一文搞定Pytorch+CNN讲解》

这样的话,如果使用了28*28,我填充2个0,左边2个,右边2个,不就是成了32了吗?

论文使用的卷积核都是为5*5的,那么根据上图的逻辑,下面的层数应该是这样的:

  1. 28*28*1输入,首先padding=2,变成32*32*1
  2. 6个卷积核 输出 6@28*28,(28=32-5+1)步长为1
  3. 池化 输出 6@14*14,池化步长为2
  4. 16卷积核 输出16@10*10
  5. 池化 16@5*5

关键点来了:根据论文的实现,下一层应该是卷积,使用了120个卷积核,也就是120@1*1(1=5-5+1),可以发现,进行卷积以后,变成了全连接层,(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理解,卷积神经网络展开成全连接就不懂。)同时,我查看了网友的解答,很多朋友在这里说可以将其看成全链接,也就是在S4的时候,下一步直接展开,为(16*5*5=400个神经元,然后在全连接到120个神经元),经过试验,这是正确的,我们待会来看如何试验。

接下来的全连接就简单了,先是120到84的全连接(这里是84的解释):

输出层由欧式径向基函数(Euclidean Radial Basis Function)单元组成,每类一个单元,每个有84个输入。换句话说,每个输出RBF单元计算输入向量和参数向量之间的欧式距离。输入离参数向量越远,RBF输出的越大。一个RBF输出可以被理解为衡量输入模式和与RBF相关联类的一个模型的匹配程度的惩罚项。用概率术语来说,RBF输出可以被理解为F6层配置空间的高斯分布的负log-likelihood。给定一个输入模式,损失函数应能使得F6的配置与RBF参数向量(即模式的期望分类)足够接近。这些单元的参数是人工选取并保持固定的(至少初始时候如此)。这些参数向量的成分被设为-1或1。虽然这些参数可以以-1和1等概率的方式任选,或者构成一个纠错码,但是被设计成一个相应字符类的7*12大小(即84)的格式化图片。这种表示对识别单独的数字不是很有用,但是对识别可打印ASCII集中的字符串很有用。

然后就是输出类别84到10的输出。到这里,每一层都讲解完了。

首先我们来实现论文中的网络结构(S4到C5采用卷积神经网络)

class 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Net,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2d(1, 6, kernel_size=5,padding=2)
self.conv2 = nn.Conv2d(6, 16, kernel_size=5)
self.conv3 = nn.Conv2d(16,120,kernel_size=5)
self.mp = nn.MaxPool2d(2)
self.relu = nn.ReLU()
self.fc1 = nn.Linear(120,84)
self.fc2 = nn.Linear(84,10)
self.logsoftmax = nn.LogSoftmax()

def forward(self,x):
in_size = x.size(0)
out = self.relu(self.mp(self.conv1(x)))
out = self.relu(self.mp(self.conv2(out)))
out = self.relu(self.conv3(out))
out = out.view(in_size, -1)
out = self.relu(self.fc1(out))
out = self.fc2(out)
return self.logsoftmax(out)

  • 首先定义网络结构,如果对pytorch不熟悉的话,请参考Learning PyTorch with Examples
  • 首先定义6个卷积核,padding=2,卷积核大小为5
  • 再次定义16个,大小一样
  • 再次定义120个,大小一样(这里的120可以随便设,当时卡了好长时间
  • 定义max_pooling,大小为2
  • 定义Relu函数
  • 定义全连接120-84
  • 定义全连接84-10

这样,跑的效果大概在99.645%

实现另一种网络结构(lenet5另一种解释S4到C5采用全连接)

  • 在S4层,输出为16@5*5,那么全连接输出的话就是16*5*5=400个神经元,那么神经网络如下:

class 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Net,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2d(1, 6, kernel_size=5,padding=2)
self.conv2 = nn.Conv2d(6, 16, kernel_size=5)
self.mp = nn.MaxPool2d(2)
self.relu = nn.ReLU()
self.fc1 = nn.Linear(16*5*5,120) # 必须为16*5*5
self.fc2 = nn.Linear(120,84)
self.fc3 = nn.Linear(84,10)
self.logsoftmax = nn.LogSoftmax()

def forward(self,x):
in_size = x.size(0)
out = self.relu(self.mp(self.conv1(x)))
out = self.relu(self.mp(self.conv2(out)))
out = out.view(in_size, -1)
out = self.relu(self.fc1(out))
out = self.relu(self.fc2(out))
out = self.fc3(out)
return self.logsoftmax(out)

这样跑下来的结果是99.567%

两者效果是差不多的,也就证明的我前面的观点:

卷积以后如果是1*1的结果,直接拿来作为全连接网络即可。整个代码在我的github中,请多多star(HadXu/machine-learning)


推荐阅读
author-avatar
晴华姐姐_286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PHP1.CN | 中国最专业的PHP中文社区 | DevBox开发工具箱 | json解析格式化 |PHP资讯 | PHP教程 | 数据库技术 | 服务器技术 | 前端开发技术 | PHP框架 | 开发工具 | 在线工具
Copyright © 1998 - 2020 PHP1.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1100号 | 京ICP备19059560号-4 | PHP1.CN 第一PHP社区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