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珠海南驰焊接检测工程有限公司 | 来源:互联网 | 2024-11-30 21:06
摇床作为一种重要的重力选矿设备,是从平面溜槽演变而来的,其特点是通过不对称的往复运动进行物料分离。摇床主要由床面、支架和传动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床面通常设计为梯形或菱形,并有一定的横向倾斜角度(1°~5°)。床面上沿着纵向排列有床条,这些床条的高度从传动端到对面逐渐减小。整个床面由支架支撑,一端装有传动装置,使得床面在前进接近末端时能够产生急回运动,即所谓的差动运动。
摇床主要用于细粒矿石的分选,处理金属矿石的有效粒度范围为3至0.019毫米,而在选煤时,这一范围可扩大至10毫米。摇床的优势在于其高精度的分选能力,能够在一次分选过程中获得高质量的精矿或废弃的尾矿,并且能够同时产出多种产品。然而,它也存在占地面积大、单位面积处理能力较低的缺点。
自19世纪末以来,摇床技术已经发展了近百年。早期的摇床通过撞击实现床面的不对称往复运动,直到1890年,第一台用于选煤的摇床问世。随后,A.威尔弗利于1896-1898年间发明了选矿用摇床,采用了偏心肘板机构。1918年,普兰特一奥(Plat-O)又开发了一种基于凸轮杠杆的传动机制。这两种类型的摇床经过不断改进,至今仍在使用。二战后,德国推出了偏心轮传动的快速摇床。中国于1964年研发成功了惯性弹簧式摇床,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减少摇床占用的空间,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多层化和离心化的床面设计。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已经制造出了双层、四层甚至六层的矿泥摇床,但由于床面惯性力难以平衡的问题,这些设计并未广泛普及。原苏联和英国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尝试,分别开发了双联三层摇床和采用玻璃钢材料的双层及三层摇床。西德则为了满足选煤厂的大规模处理需求,建设了多层配置的塔架。尽管这些多层结构的摇床仍然采用了传统的地面安装方式,但它们的出现为解决空间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957年,美国率先开发出了多偏心惯性齿轮床头,并随之推出了多层悬挂式摇床,这是摇床结构的一次重大创新。中国紧随其后,在1975年也成功研制了此类摇床,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此外,离心摇床的设计理念是将床面设计成弧形,多个床面围绕成一个圆筒,通过轴向开缝,在振动和旋转运动中借助离心力加强分选过程。虽然离心摇床在工业试验中表现出色,但由于结构复杂,未能得到广泛的推广。
自1913年起,中国开始引入威尔弗利摇床,如今,大量的摇床被用于钨、锡、铌、钽等含金矿石的分选。例如,仅云南锡业集团一家企业,截至1986年就拥有1784台摇床,产出的商品锡精矿占比达到了86%左右。在国外,摇床也被广泛应用于煤炭的脱硫处理,但在中国的选煤厂中的应用相对较少。根据不同的标准,摇床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床头、床面、支撑机构和坡度调整装置的不同组合来区分。中国的工业摇床分类详见相关表格。此外,摇床还可以根据床面的布局、安装方式、层数以及处理物料的不同来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