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rucegogo03 | 来源:互联网 | 2024-11-26 09:16
近期,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的新风街1号院,采取了一种新颖的方法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居民在丢弃垃圾之前需要通过面部识别验证身份,系统确认后会自动开启相应的垃圾分类投放口,并为正确分类的居民积累积分。
这套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自两个月前在新风街1号院安装以来,已作为德胜街道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的试点项目。街道投资,在小区内设置了16个点位共26组智能垃圾箱,每组垃圾箱根据不同类型的垃圾设计了专门的投放口,包括但不限于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
为了确保系统的有效运行,社区工作人员与物业管理方合作,事先完成了所有住户的人脸信息采集工作。只有被录入系统的居民,才能通过面部识别顺利使用智能垃圾箱。此外,小区内还设有一台自动垃圾袋发放机,居民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领取一个月用量的免费垃圾袋,这些垃圾袋上还特别印制了二维码标识,以便追踪垃圾分类的情况。
‘两网融合’项目旨在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质量,选择新风街1号院作为试点,是因为该小区已有十多年的垃圾分类基础。小区共有1900多户居民,大部分是中央直属机关的工作人员,他们积极响应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号召,发挥了模范作用。
自2006年起,新风街1号院便开始了垃圾分类实践,最初是由物业保洁员对收集的垃圾进行人工分拣,随后逐渐发展至向每户发放分类垃圾桶,鼓励从源头做起。2014年,小区物业引进了先进的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实现了厨余垃圾的就地无害化处理,每日产生的约1.5吨厨余垃圾均可在小区内部消化。
物业经理孙春明指出,虽然先进的设备能提供辅助,但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才是根本。为此,自2017年4月起,物业组织居民签署绿色承诺书,目前已有1700多户家庭参与。签署承诺书的家庭享有免费领取垃圾桶和垃圾袋等福利,未来还将探索将垃圾分类积分与社区其他服务如养老服务、志愿服务等挂钩,激励更多居民积极参与。
新风街1号院的成功案例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和社会动员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发展。西城区计划在年底前建立10个垃圾分类示范区,覆盖区内多个主要街道,并构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