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 HotTags
当前位置:  开发笔记 > 人工智能 > 正文

北京某小区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助力垃圾分类

近日,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的新风街1号院引入了一项创新举措——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促进垃圾分类。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效率,还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
近期,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的新风街1号院,采取了一种新颖的方法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居民在丢弃垃圾之前需要通过面部识别验证身份,系统确认后会自动开启相应的垃圾分类投放口,并为正确分类的居民积累积分。

这套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自两个月前在新风街1号院安装以来,已作为德胜街道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的试点项目。街道投资,在小区内设置了16个点位共26组智能垃圾箱,每组垃圾箱根据不同类型的垃圾设计了专门的投放口,包括但不限于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

为了确保系统的有效运行,社区工作人员与物业管理方合作,事先完成了所有住户的人脸信息采集工作。只有被录入系统的居民,才能通过面部识别顺利使用智能垃圾箱。此外,小区内还设有一台自动垃圾袋发放机,居民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领取一个月用量的免费垃圾袋,这些垃圾袋上还特别印制了二维码标识,以便追踪垃圾分类的情况。

‘两网融合’项目旨在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质量,选择新风街1号院作为试点,是因为该小区已有十多年的垃圾分类基础。小区共有1900多户居民,大部分是中央直属机关的工作人员,他们积极响应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号召,发挥了模范作用。

自2006年起,新风街1号院便开始了垃圾分类实践,最初是由物业保洁员对收集的垃圾进行人工分拣,随后逐渐发展至向每户发放分类垃圾桶,鼓励从源头做起。2014年,小区物业引进了先进的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实现了厨余垃圾的就地无害化处理,每日产生的约1.5吨厨余垃圾均可在小区内部消化。

物业经理孙春明指出,虽然先进的设备能提供辅助,但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才是根本。为此,自2017年4月起,物业组织居民签署绿色承诺书,目前已有1700多户家庭参与。签署承诺书的家庭享有免费领取垃圾桶和垃圾袋等福利,未来还将探索将垃圾分类积分与社区其他服务如养老服务、志愿服务等挂钩,激励更多居民积极参与。

新风街1号院的成功案例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和社会动员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发展。西城区计划在年底前建立10个垃圾分类示范区,覆盖区内多个主要街道,并构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推荐阅读
author-avatar
brucegogo03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PHP1.CN | 中国最专业的PHP中文社区 | DevBox开发工具箱 | json解析格式化 |PHP资讯 | PHP教程 | 数据库技术 | 服务器技术 | 前端开发技术 | PHP框架 | 开发工具 | 在线工具
Copyright © 1998 - 2020 PHP1.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1100号 | 京ICP备19059560号-4 | PHP1.CN 第一PHP社区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