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向未来的借债 我们假设第一代人每人手里有100篮子的商品想出售,国家印钱给每人分100块,每个篮子的商品值1块钱.于是大家每人卖出了100块钱的东西,然后每人买进了100块钱的商品.大家都想,我实际上有200块钱.但是事实上,整个社会平均下来每人只有100块钱的财富,另外的100块是哪里来的?是向未来的借债,尽管现在没有,但是将来还是会生产出来的.假设几十年之后,第一代人老了,每人手中没有了商品,第二代人生产出了商品卖给了第一代人,然后他们过几十年向第三代人买商品,如此循环.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占便宜得是第一代人,他们消费了第二代人的产品,但是第二代人也没吃亏,他们由第三代人得到了补偿.只要纸币仍然是有效的,这个游戏就可以进行下去.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货币跟传销有点类似。这个好像很多人排成一个队伍,这个队伍有头却看不到尾,每个人都把自己手中的蛋糕给前面一个人,这样,第一个人成了受益者,由于这个队伍看不到尾,所以你就看不到受害者。 这个游戏要玩下去必须有几个必要的条件: 1. 这条队伍看不到头 2. 有一定的流通周期,也就是说流通周期不等于零,也就是说钱流通总会花时间。 3. 大家都相信你的货币,有人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这是有道理的。
货币所代表的是没有生产出来的财富。有人认为只要是此有了货币的人就向印钱的人交纳了造币税,这是不正确的。只要没有引起通货膨胀你就没有向他交税。
有人认为货币的本质是欠条,他说对了一半,但是这张欠条永远都不会还,可以这么说,发行货币的人白用了这么多钱。
货币的需求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格×货币的流通周期 很多人都认为货币的需求量应该跟出售的商品这个存量相对应,对于个人来说确实如此,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却不是如此,假如货币的流通周期不变的话,那么货币应该对应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这个流量,而不是商品这个存量。 假设一个社会只有两个工厂,分别为工厂A和工厂B,工厂A每天生产5块钱的商品,工厂B每天生产10块钱的商品,工厂B需要工厂A的5块钱商品作为原料。每个工厂都只有厂长,不雇用工人,工厂B每天早上去工厂A买原料,然后每天厂长A每天下午来工厂B来用的,厂长B每天下午用5块钱向自己买5块钱用的。 那么货币的需求量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计算: 1. 社会的商品生产能力为10元/天。但是厂长B向厂长A买原料不算做一次流涌,那么每天货币流通一次,货币的需求量为:10元/天×1天=10元 2. 社会的商品生产能力为(10+5)元/天。但是厂长B向厂长A买原料算做一次流涌,那么每天货币流通1。5次,货币的需求量为:15元/天×(1/1。5)天=10元 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第一种方法的社会的商品生产能力比较小,但是流通周期长,第二种方法社会的商品生产能力大,但是流通周期小,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子的。 我们可以看出,货币的需求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的。
有些人认为纸币的发行量应该根据黄金的存量来决定,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原因如下: (1) 国家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黄金储备。 (2) 黄金本身同样是没有价值的。 (3) 如果真是这样做的话,那么它们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
二.大萧条 1929年世界上爆发了一次大萧条,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有人认为是由于商品生产过多导致价值低于成本.比如说,一辆汽车它需要钢铁和劳动力.每辆汽车买钢铁需要10000元,发工资1000元.在危机没有爆发之前能卖13000元,有钱可赚,但是危机爆发之后,只能卖10000元了,亏本.所以就可得出结论是因为汽车生产过多导致价值低于成本,亏本,活该. :如果这个例子太复杂的话,我们假设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有一个社会,里面只有一家工厂,有100个工人,1个资本家.这个社会所有的财产只有一种,它既可以用来投资又可以用来消费.当然在这里,货币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为了保持跟现实社会的一致性,我们仍然假设所有的交换都是通过纸币为中间来进行的.大萧条爆发前,每人每天生产5个产品,每个产品卖1块钱,资本家每天发给工人1块钱的工资.那么资本家的成本是每个2毛钱.后来危机爆发了,每个产品只能卖1毛钱了.物以稀为贵,现在产品太多了,效用太低,所以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生产过多,导致价值低于成本了. 下面让我来分析一下真正的原因. 资本家的东西卖不出去,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是由于别人不买他的东西了。问题在于这是消费品的全面过剩而不是局部过剩,现在既然你不买,你为什么赚,你赚钱的目的是不是为了等待经济危机的爆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应该有很大的一批人对于经济危机的爆发感到幸灾乐祸才对,可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一批人。很明显,这只是人们打算留到下次再用。 又有人说,人们的兴趣发生了转移。那么我又问你,你在赚钱之前知不知道钱只能买社会上有出售的东西? 所以说,大萧条的原因是由于对于货币的需求量增加造成的。 对于解决的办法最好的是减税,其次是按人分钱。反正国家现在可以多因那么多钱出来花了,这些钱的来源是向未来的借债。如果不印这些钱的话那么受害的人将使消费者和资本家.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得出价值低于成本的结论来呢? 原因如下: (1)把效用递减重复计算 100块钱对一个乞丐和一个百万富翁的效用是不相同的,这说明人们在赚钱的时候已经考虑了边际效用递减了,我们不能因为商品过多再计算一次,把1篮子商品从原来的1元降到0.5元.每个人赚的钱都是根据当前的物价来决定的,他们自己很清楚这1块钱可以买到什么东西.没有人会为市场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预算的,洛克菲特是个很有钱的人,但是他那个时代没有电脑,它也不会为买电脑而省钱. 当然,如果只有部分商品过剩的话,这时是可能价值低于成本的.放到我们的假设二里面,假设只有汽车过剩,它需要钢铁和人工.这时候,钢铁厂可以把钢铁卖给高压锅厂并且可以换到更多篮子的商品,汽车厂的工人可能去别的地方收益更好. 假设世界上只有西瓜和苹果两种商品,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西瓜可以换一个苹果.如果每个种西瓜的每天劳动1个小时的话一年可以收获365个西瓜(每天一个),每天劳动两个小时的话每天可以收获2个西瓜.而苹果园的每劳动每天劳动一小时的话平均每天可以收获一个苹果,每天劳动两个小时的话可以收获两个.一个种西瓜的他愿意每天工作一小时收获一个西瓜,但不愿意每天工作两个小时收获两个西瓜.这是因为第二个西瓜的效用比不上第一个西瓜,第二个西瓜的边际效用已经让瓜农觉得不值得那一个小时的劳动(成本)了.那个种苹果的愿意每天工作一个小时,不愿以每天工作两个小时,理由同上.但是如果你给那个种西瓜一个西瓜一个苹果让他每天劳动2个小时,他就愿意了,种苹果的也是.这样他们都会每天劳动两个小时,然后去交换产品就”双赢”.但是如果那个种西瓜的特喜欢吃苹果,每天工作三个小时收获三个西瓜,本想拿其中的两个去换换个苹果,想不到由于苹果太少,2个西瓜只能换到一个苹果,于是这个种西瓜不干了,他认为是成本超过了价值.但是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市场是可以自动调节的. 那有没有那个种西瓜的本希望一个西瓜换两个苹果,而那个种苹果本希望一个苹果换两个西瓜才拼命工作的呢?一般不可能,我们假设的是理性人,社会不可能偏差这么多. 还有人说,那个种西瓜的是为了换取市场上根本就没有的桔子,我想不会有人这么想吧. 在我们的假设一中,我们是假设农民是可以准确预知未来的. 结论:消费品全面过剩是由于货币太少,这就好像交通拥挤的情况,而局部过剩却可能是由于价值超过成本. (2)只看到消费品卖不出去了,没有看到构成消费品的成本也卖不出去了. 汽车卖不出去了,降价亏本.但是别忘了,这时构成汽车成本的要素也卖不出去了.构成汽车的直接成本有钢铁和劳动力,如果钢铁仍然很好卖的话那很好,那就是价值低于成本. (3)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那就是银行的借款 在大萧条时期,价钱本就不是稳定的,否则就不会发生经济危机了.假设一家工厂,第一天生产100元的商品成本为95元,但是由于商品要到第二天才能出厂,结果第二天由于通货紧缩只能卖90元了,亏本.第二天这家工厂压低了工人的工资,成本变为90元了,但是第三天出厂的时候东西只值85元了,又亏本.你看,这个工厂每天生产的价值都大于成本,结果还是天天亏本.也许你可以说这样下去这家工厂贬值的速度没有通货紧缩快,从实际上来说他还是赚了.但由于欠银行的钱却没有随随通货紧缩减少,所以不久这加工厂就要关门.
三. 储蓄,投资与消费 相信大家都看过:储蓄=投资这个公式,其实,储蓄与投资毫无关系。 表面上看起来,封闭经济中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而GDP﹣消费﹣政府购买就是人们剩余下来的可支配收入,所以储蓄等于投资。打个比方,整个社会只有2个人A和B.A每年种出来了10个西瓜,他自己消费了5个,然后把另外五个存进银行,银行把这五个贷给了B,B用这五个西瓜去投资(假设西瓜也可以投资)。所以整个社会储蓄=5元,投资=5元,所以储蓄=投资. 问题在于,你到底储蓄的是货币还是实物,如果是实物的话这个公式就没错,但是货币代表的是没有生产出来的财富。消费不影响储蓄,投资同样不影响储蓄。张三向李四买了五块钱的东西,那么张三就减少了五块钱的储蓄,而李四增加了五块钱的储蓄.整个社会的储蓄还是没有变化.整个社会的储蓄永远都等于这个社会的货币值.钱只要一印出来就永远存在,不会多也不会少. 同理,投资与储蓄也没有关系.整个社会的储蓄之和永远都比贷款之和多出总货币量那么多.
四。怎样估算乘数 乘数驱近于无穷大。 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是要先确定边际消费倾向,比如固防部向海尔买了200亿人命币的冰箱,然后海尔又拿他去买别的东西。如果你把其中的80%来买东西,剩下的20%留下来,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就是0。8, 第一轮:200亿 第二轮:200亿×0。8 第三轮:200亿×0。8×0。8 。。。。。。。。。。。。。。。。。。 乘数是1+0。8+0。8×0。8+。。。。。。。=5 错就错在那剩下的20%他们到底是暂时不用还是永远不用,钱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我认为尽管他们现在不用,但是总有一天还是会用出去的,但是在书上的公式中却把那20%永远的给忽略掉了。 还是看我们的公式: 货币的需求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格×货币的流通周期 当货币决定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时候,就成了: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货币总量÷(价格×货币的流通周期) 当有新的货币注入的时候,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所以价格可能变化,另外货币的流通周期也可能变化,所以在每个单位时间内增加的财富为: 后来的货币总量÷(后来价格×后来货币的流通周期)-以前的货币总量÷(以前价格×以前货币的流通周期) 乘数等于:1+1+1+1。。。。。。。。。。。 也就是说每个单位时间内都增加了这么多财富,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价格与货币的流通都没有变化,那么每个流通周期都将增加200亿元财富。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假设具有供给刚性,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没有变化,那么尽管乘数无穷大,但是它要与零相乘,到最后的结果还是零。 还有一件事要提一下,乘数是不需要扣除成本的,原因很简单,你的成本就构成了别人的利润和工人的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