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通过反复堆叠3*3的小型卷积核和2*2的最大池化层构建。
b) VGGNet拥有5段卷积,每一段卷积网络都会将图像的边长缩小一半,但将卷积通道数翻倍:64 —>128 —>256 —>512 —>512 。这样图像的面积缩小到1/4,输出通道数变为2倍,输出tensor的总尺寸每次缩小一半。
c) 经常多个完全一样的3*3的卷积层堆叠在一起。这其实是非常有用的设计:3个3*3的卷积层串联相当于1个7*7的卷积层,即一个像素会跟周围7*7的像素产生关联,可以说感受野大小是7*7。而且前者拥有比后者更少的参数量,3×3×37×7=55%3×3×37×7=55%。更重要的是,3个3*3的卷积层拥有比1个7*7的卷积层更多的线性变换(前者可以使用三次ReLU**函数),使得CNN对特征的学习能力更强。
a) 在控制了计算量和参数量的同时,获得了非常好的分类性能。Inception V1有22层深,但其计算量只有15亿次浮点运算,同时只有500万的参数量,即为AlexNet参数量(6000万)的1/12。为什么要降低参数量?第一,参数越多模型越庞大,(同样深度下)需要供模型学习的数据量就越大,而目前高质量的数据又很贵;第二,参数越多,耗费的计算资源也越大。Inception V1参数少但效果好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模型参数更深、表达能力更强。
b) 去除了最后的全连接层,使用1*1的卷积层来替代,这样是模型训练更快并减轻了过拟合。关于这方面可参见:为什么使用卷积层替代CNN末尾的全连接层
c) 精心设计的Inception Module(Network In Network的思想)有选择地保留不同层次的高阶特征,最大程度地丰富网络的表达能力。一般来说卷积层要提升表达能力,主要依靠增加输出通道数(副作用是计算量大和过拟合)。因为每一个输出通道对应一个滤波器,同一个滤波器共享参数只能提取一类特征,因此一个输出通道只能做一种特征处理。Inception Module一般情况下有4个分支:第一个分支为1*1卷积(性价比很高,低成本(计算量小)的跨通道特征变换,同时可以对输出通道升维和降维),第二个分支为1个1*1卷积再接分解后(factorized)的1*n和n*1卷积 (Factorization into small convolutions的思想),第三个分支和第二个类似但一般更深一些,第四个分支为最大池化(增加了网络对不同尺度的适应性,Multi-Scale的思想)。因此Inception Module通过比较简单的特征抽象(分支1)、比较复杂的特征抽象(分支2和分支3)和一个简化结构的池化层(分支4)有选择地保留不同层次的高阶特征,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丰富网络的表达能力。
d) Inception V2提出了著名的Batch Normalization方法。BN用于神经网络某层时,会对每一个mini-batch数据内部进行标准化(normalization)处理,是输出规范化到N(0, 1)的正态分布,减少了Internal Covariate shift。关于这方面可参见: 为什么会出现Batch Normalization层
e) Inception V3引入了Factorization into small convolutions的思想,将一个较大的二维卷积拆成两个较小的一维卷积。比如,将7*7卷积拆成1*7和7*1两个卷积。这样做节约了大量参数,加速运算并减轻了过拟合(比将7*7卷积拆成3个3*3卷积更节约参数);并且论文指出这种非对称的卷积结构拆分比对称地拆分为几个相同的小卷积核效果更明显,可以处理更多、更丰富的空间特征,增加特征多样性。
a) 网络较瘦,控制了参数数量;
b) 存在明显层级,特征图个数逐层递进,保证输出特征表达能力;
c) 没有使用Dropout,利用BN和全局平均池化进行正则化,加快了训练速度;
d) 层数较高时减少了3x3卷积个数,并用1x1卷积控制了3x3卷积的输入输出特征图数量,称这种结构为“瓶颈”(bottleneck)。
参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22447440
在本地环境中调试远程服务器上的网站代码执行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首先,在本地安装 Visual Studio 并配置远程调试工具。接着,确保服务器和本地机器之间的网络连接畅通,并正确设置防火墙规则以允许调试流量。最后,使用 Visual Studio 的远程调试功能连接到服务器,进行代码调试。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开发效率,还减少了在服务器上直接操作的风险。 ...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