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独斟自饮醉 | 来源:互联网 | 2023-06-12 17:30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进入大众传播效果之后开始探讨的理论议程设置假设。 首先可以大致回顾一下大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传播效果理论是初级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对大众传播给予了极大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进入大众传播效果之后开始探讨的理论议程设置假设。 首先可以大致回顾一下大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传播效果理论是初级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对大众传播给予了极大的希望,所以有“魔弹论”或者称为“皮下注射论”,核心观点就是说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媒介在受传者身上的效果就像是子弹击中躯体或者药剂注入皮肤一样,产生直接快速的反映效果;从40年代开始一直到60年代,大众传播效果研究进入了“有限效果”理论,代表学者包括拉扎斯菲尔德、卡兹、罗杰斯、霍夫兰等学者,主要观点就是说大众传媒对受众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其中有一些理论例如“意见领袖”、“两级传播”都是非常著名的观点,这些研究与战争有着非常深切的关联;从70年代开始,关于大众传播理论效果研究开始了所谓的“宏观效果理论”,集中研究大众传播集中长期的效果,强调传媒的有力性。议程设置理论就是第三个时期的代表。 议程设置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他们在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对选民抽样调查并对同期的传媒政治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和大众传播反复强调的问题之间有着强烈的对应关系。在追溯理论缘起上,20年代的利普曼提出过“拟态环境”,40年代的拉斯韦尔提出过大众传媒具有“环境监测功能”,这些理论的共同点就是,都关注环境与传媒的关系。 废话说太多—— 总结起来,我认为议程设置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意义有
1.在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研究方面,提出了最初的理论参考。70年代之后,进入大众传播效果的宏观研究,议程设置是比较早的,对传播效果研究开拓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相比于其他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关注环境认知,在70年代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3.在上面已经说过,继承李普曼等人的观点,观点结晶,承上启下。
4.议程设置观点提出以后,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纷纷对其进行探讨和验证,例如委服、竹下俊朗等人,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再次验证和探索对于引起传播学者的兴趣、推动传播学研究的热忱和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通俗一点来说,在提出的时代继承了前人的理论引起了其他学者进一步探讨的热情,即使是在现在,这个理论仍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所以具备了一个理论应当具有的素质。在一般的教科书中,这一理论绝对是探讨传播效果不可绕开的,所以也是传播学学生和学者比较熟悉的理论。————————我是理论的搬运工——————————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