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静乐思 | 来源:互联网 | 2023-09-25 20:16
摘要:它们是一揽子交易:每个类专门的重载void*operatornew(parms)都必须与对应的重载voidoperatordelete(void*,params)相随相伴
摘要:
它们是一揽子交易:每个类专门的重载void*operator new(parms)都必须与对应的重载void operator delete(void*, params)相随相伴,其中parms是额外参数类型的一个列表(第一个总是std:size_t)。数组形式的new[]和delete[]也同样如此。
很少需要提供自定义的new或者delete,但是如果需要其中一个,那么通常两个都需要。如果定义了类专门的T::operator new进行某种特殊的分配操作,很可能还需要定义一个类专门的T::operator delete进行相应的释放操作。
这些阐述可能有些过于基础了,但是之所以要加入本条款,有一个更加微妙的原因:编译器可能需要T::operator delete的重载,即使实际上从来也不会调用它。这才是为什么要成对提供operator new和operator delete(以及operator new[]和operator delete[])的原因。
假设定义了一个带有自定义分配操作的类:
class T
{
//……
Static void* operator new(std::size_t)
Static void* operator new(std::size_t,CustomAllocator&)
Static void operator delete(void*,std::size_t)
};
这样就为分配和释放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协议。
1.调用者能够用默认的分配器(使用new T)或者自定义的分配器,(使用new(alloc)T,其中alloc是一个customAllactor类型的对象)来分配类型T的对象。
2.唯一调用者可能调用的operatordelete是默认的operator delete(size_t),因此当然应该实现,从而能够正确地释放已分配的内存。
到目前为止,一切正常。
但是编译器冉冉需要秘密地调用另一个delete重载,即T::operatordelete(size_t, CustomAllocator&)。这是因为语句
T* p = new(alloc)T;
实际上将扩展为类似下面的代码:
//编译器为T* p =new(alloc)T;生成的代码
//
Void*_compilerTemp = T::operator new (sizeof(T),alloc);
T* p;
Try
{
P = new(_compilerTemp)T;
}
Catch(…)
{
T::operator delete(_compilerTemp,sizeof(T), alloc);
throw
}
因此,如果分配成功,但是构造函数失败了,那么编译器将顺理成章地自动插入代码,为重载的T::operator new调用对应的T::operator delete。对应的签名是void operator delete(void*,whatever-parameters-new-takes).
下面是煞风景的部分了。C++ Standard规定,当且仅当operatordelete的重载实际退出时,以上代码才能生成。否则,在构造函数失败的情况下,代码不会调用任何operator delete。也就是说,如果构造函数失败,内存将泄漏。
正因为如此,重载void*operator new(parms)必须伴有与其对应的重载void operator delete(void* ,params)——因为编译器自己要调用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