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直接谈“企业架构”,也许很多圈外人会把它扩大化,毕竟对于一个企业的“顶层设计”而言,企业架构主要是组织架构、生产架构,行政架构等,而我们圈里人谈的“企业架构”其实主要指的是“企业信息架构”。
\u0026#xD;\n
作为我国企业信息架构风向标的“金”字头项目,他们在2011年体现最明显的不是云计算、大数据、列存储等技术的引入,关键在于切入点的转变。
\u0026#xD;\n
我们知道,一般信息系统建设都是从以业务需求收集和分析入手、从企业高层的战略目标入手,CIO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业务高层的谈到的一系列“我们要”、“我们决定”、“我们希望”,但在2011年光凭这个切入点似乎不足以成为大型“金”字头项目立项的基础,因为这些指标它无法体现作为大型企业、超大型企业信息系统如何满足“社会关切”的问题。
\u0026#xD;\n
下面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u0026#xD;\n
以往:
\u0026#xD;\n
1、 在人力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该系统实现每年多查获100万件食品安全事件,多受理5万件相关案件。
\u0026#xD;\n
2、 系统升级后,每年网站订票数量增加400万、电话订票数量增加200万。
\u0026#xD;\n
现在:
\u0026#xD;\n
1、 在人力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该系统将食品安全事件的受理时限从1天缩短为15分钟,通过食品供应链透明化每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10%。
\u0026#xD;\n
2、 系统升级后,用户单次在线订票成功率提高到60%、五年内提高到80%,电话订票平均处理时间降低到5分钟/呼叫、五年内降低到2.5分钟/呼叫。
\u0026#xD;\n
不知你是否发现两者最大的区别?
\u0026#xD;\n
- 以往,企业信息架构往往是在自己找需求,然后自己给出技术解答。\u0026#xD;\n
- 现在对这些大型、超大型企业信息架构的要求变了,目标和需求是来站在服务对象角度发掘的,即为什么投资这些系统,不是承办主体“我们要”怎样,而是因为你能为“服务对象”怎样,权衡投入产出之后再考虑是否建设。\u0026#xD;\n
- 相应的架构流程有了一些变化(以经典的Zachman框架为例):
\u0026#xD;\n
其中,标准流程位于“Zachman Framework Enterprise Architecture”部分,但现在必须外延到“服务对象关切”部分,尽管传统的“上下文”部分本应该包括这些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走样”成“我们要”的情况。架构其他规模、其他类型的企业信息系统时这个思路同样适用。
\u0026#xD;\n
进一步,可以将上述过程与领域设计分析结合,根据分析内容与业务的相对“距离”渐次展开:
\u0026#xD;\n
\u0026#xD;\n
以上面的业务关切为例:
\u0026#xD;\n
电话订票平均处理时间降低到5分钟/呼叫、五年内降低到2.5分钟/呼叫
\u0026#xD;\n
先做外部领域的企业架构分析:
\u0026#xD;\n
What:电话订票
\u0026#xD;\n
Why:原因比较明显,谁愿意花费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订票?
\u0026#xD;\n
How:降低订票手续的繁琐程度,减少等待时间、咨询时间、选票时间
\u0026#xD;\n
Who:乘客、接线员
\u0026#xD;\n
Where:手机、固定电话
\u0026#xD;\n
When:全年服务时间
\u0026#xD;\n
最终需要围绕“电话订票平均处理时间降低到5分钟/呼叫、五年内降低到2.5分钟/呼叫”这个既定的量化目标分析,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外部应该满足什么条件,相应的对企业内部信息环境要求是什么。
\u0026#xD;\n
\u0026#xD;\n
以5分钟完成电话订票的“关切内容”为例,如果通过分析必须将“等待时间”限制在0-1分钟、“咨询时间”限制在0-1.5分钟,“选票时间”限制在0-4分钟,相当于我们就必须对企业内部各相关应用、数据、网络的架构设计提出明确量化要求,同时对于各关联系统的处理效率、数据OLTP响应时间、网络往复时间提出明确要求,然后这些要求转化为传统的企业架构设计中“战略”、“业务”设计要求时就更具目的性,这个过程就好像常说的“换位思考”。
\u0026#xD;\n
2011年由于项目立项申请方式的转变,一些“金”字头的企业信息系统架构开始走“先换位思考,再设计企业信息架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积极意义如下:
\u0026#xD;\n
- 首先,提高企业信息架构的目的性,明确投入/产出关系\u0026#xD;\n
- 其次,通过增加“外部领域分析”过程,可以对用户的期望和需求做先手布局,以往我们总是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随时变化”,但现在我们应该反过来考虑,是不是我们最初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而是“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出一些所谓的企业信息架构“战略”、“业务需求”\u0026#xD;\n
- 接着,尽管用户关切的内容可能会用“更快”、“更方便”这些模糊的表述,但通过“外部领域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些关切标准量化并分阶段实现,通过量化指标推动企业信息架构建设工作\u0026#xD;\n
不过,空谈“换位思考”比较容易,但做到很难,实践中较为现实的方式除了直接面向用户进行调研外,考察服务对象的“对口系统”也是不错的方式,以往我们常说团队需要沟通,其实具有互联关系的内、外部企业信息架构之间又何尝不是呢?
\u0026#xD;\n
\u0026#x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