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之现状分析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结果会如何?
3月15日,河南郑州紫荆山广场举行“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长相酷似“小沈阳”的郑州市民王震举着牌子反对山寨版,建议消费者“不差钱,买真货”,便予人这样的印象。因为他自己,已经以“山寨版小沈阳”自居了,应该首先把自己反了。(大河网)
http://news.163.com/09/0316/10/54H5IR2U00011229.html
“山寨”早已成为热门词,我觉得,其中主要包含有两重含义:
一重含义作用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传统实体经济,“山寨产品”的问世,有积极意义,即随着科技发达、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不能容忍一些财大气粗的企业在一些日益趋向“大路货”的产品上死死抱住“高附加、厚利润”的经营思路不动摇,精明的经营者从中发现了商机,迅速推出物美价廉的商品,此为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必然现象,于精明的经营者有利,于消费者更加有利,警示所有经营者:“高附加、厚利润”来源于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满足,来源于更高的技术含量,指望靠“大路货”去实现“高附加、厚利润”是打错了算盘。时代进步了,拜托不要在我们买手机的时候横着眼晴对我们高喊高科技,市场不同意,公众更加不同意;
同时也包含有消极意义,就是部分产品,可能没有达到相关的质量要求,可能违背市场正义、损害消费者利益。此类产品招摇过市、大行其道,消费者正当利益受损,主要责任,应该由经营者与监管者共同承担。不能经营者与监管者“生病”,却让无辜的消费者“吃药”,号召消费者放弃追究、问责经营者与监管者,却树立新产品皆不合格的心态去抵制新产品、拒绝购买新产品以避免利益受损。
第二重含义,是“山寨现象”主要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理论上说,本应该成为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现象,是不同社会群体面向社会、面向真实、畅所欲言、畅所欲为、充分释放个性,并最终将释放行为商业化,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
而现实生活中,文化意义上的“山寨现象”全面走向了消极,沉沦为简单摹仿、廉价复制,越来越具有了盗版、侵权的嫌疑。
多少与国民的版权意识普遍不强有关,但未必主要与此有关。随着道德文明理念的变化,此前为我们熟视无睹、甚至为我们推崇的一些行为,在今时今日,却招致了越来越普遍的质疑。奥运会的假唱事件,退回去一些年,我们会习惯歌颂那个幕后演唱的小女孩的奉献精神,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第一不能容忍的,却是不真实。他们认为,原创、真实,才真正是艺术的灵魂,否则就无所谓艺术。道德文明理念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
诸多简单摹仿、廉价复制产品,“山寨刘德华”、“山寨周杰伦”、“山寨春晚”等等,热闹是热闹,却没有能真正成功,说白了,就是大家根本不待见这样的摹仿、复制,与其看赝品,为什么不直接去看“原装正版”呢?
以创作条件论,胡戈也是“山寨人”。胡戈为特别成功的“山寨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咬定了原创不放松。
关键问题浮出水面,是允不允许原创、禁不禁止创意?彼时之胡戈是否为特定时刻的特定现象?如果“山寨文化”真的是实现了面向社会、面向真实、畅所欲言、畅所欲为、充分释放个性,会不会被“穿小鞋”,会不会被认定为“犯了政治错误”,会不会遭受到各式各种合法或不合法却基本不合理的处理、处罚?
“山寨文化”全面走向了消极,很大程度上,是迫于现实、而非自愿的选择。因此决定了,简单摹仿、廉价复制越来越成为山寨的标志。没有希望的,赵丹早就预言了,“管得太多,文艺没希望”。赵丹指的是出精品作品没希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化更是没希望。把好莱坞搬来中国,其前景同样是“华山一条路”:死亡或接近死亡。
于是要说到被用来衡量国民生活状况的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仅仅指食品开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么?不是的,此不过为恩格尔系数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另外两个部分一为设定物价是不变常数,一为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比例提高。因为社会经济越发展,人的消费欲望越会从物资层面转向精神层面。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比例提高,说明公众生活质量提高了。当然,也就意味着就业机会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限制“山寨”文化往面向社会、面向真实、畅所欲言、畅所欲为、充分释放个性、形成为产业集群的路上走,也就是限制就业、不允许就业。
“山寨”一词中,其实也包含着越来越多的、对于无端限制和干涉行为的愤懑与嘲讽。而且,越来越不仅仅针对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