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读者 真如铁 对《奇特的一生》一书的总结。
里面有书中原文,也有自己的理解,主要目的是想提取柳比歇夫采用的时间统计方法,为我所用。
时间统计法不仅仅是记录时间的流向,还包含了精力管理,计划管理。个人感觉里面很多理念和GTD也有类似相通之处。
很多人有对金钱记账的习惯,这是很好的习惯。但偶感觉时间尤其值得去记录。因为金钱没了,浪费了,还可以再赚,但时间没了,那可是再也回不来了。
柳比歇夫在年轻时(一九一八年),已经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他善于统计,通过计算得知,为达到目标,需要比常人或现在的自己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他开始找寻方法。
他是逐步完善他的时间统计法的。开始,他只是充分利用事情间的空余时间做统计,后来对时间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他不断完善自己的时间统计法。
他通过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考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
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这是一条永不停顿的自我认识之路。
最终,他形成了一套集时间记录,总结,计划于一体的系统化工作方法。这个方法包括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对于精力,他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精力旺盛和低迷的不同状态去安排计划,安排事情。
对于时间,他计算出一天可以用于工作的纯时间,用于去完成达到自己的目标。
时间统计法成为了他生活的框架。他在回答自己朋友的质疑时,回答:我习惯了这种方法,没有它,我什么也干不了。(个人认识:胜间和代的书中,多次提到,要有自己的框架,我理解的是应该有自己的系统 ,柳比歇夫根据自己的工作和身体情况,形成了自己的框架。)
他利用统计学的知识对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每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
什么都记下起始时间,任何活动,休息、看报、散步,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误差不超过5分钟。
不断看表,无休无止的进行自我工时标定(建议想进行时间记录的朋友,买个便宜实惠的手表带下。毕竟看表比看手机方便多了。看表只需要一抬手腕,看手机需要从兜里掏出来,有时侯还要翻好几个兜。人很多时候会因为偷那么一点点懒而不去做一些事情,当然也包括看表了)。
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的到时间的流逝。
小结所用的时间也记录。他的每篇论文都有时间成本(看到有些朋友在用一小时一记录自己时间流向的方法,个人感觉那和时间统计法提倡的稍有出入。应该还是像柳比歇夫那样,什么都记下起始时间为好)。
时间统计法开始时很容易忘记去进行时间记录。这里提供个我觉得可行的方法进行参考:我觉得忘记记录时间,是因为没有形成习惯。只要通过每天的不断提醒,让大脑形成下意识的反应,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第一次提醒。我是每天早上记录晨间日记的,使用的是软件。软件开始有个界面,我上面写了些自己想养成的习惯,每天看一下,设想下什么情况会用到这种情况。这是用到了一个心理建设的作用,就类似运动员在训练时,不断设想自己是在正式的比赛那样子。里面其中一条就是记录时间的具体流向。
第二次提醒。晨间日记里我设了个成功日志,每天记录五件成功的事,里面记上一笔自己记录了时间。一是对自己肯定,二是又在潜意识里重复强调了下记录时间)
日记很简短,柳比歇夫只记和自己工作或自身相关的事。国家大事在上面基本没有反应。
记录所用语句很短,只记下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尽量少的句子记下做过的事。比如:10:00-10:20,阅读《奇特的一生》。还有就是记录工具便于携带,便于记录的问题。我目前是用一张A4纸进行记录。
每天临睡前进行时间统计。计算时间花在什么地方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消耗时间。每天合计第一类的工作时间(他每天的统计,结算,详细到了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什么也不缩小)。
计算的是纯时间,即刨除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毛时间就是用在这项工作上的所有时间,包括纯时间和休息时间。
以下,就是柳比歇夫的日记结构: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
- 分类昆虫学:鉴 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
-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 二十分(0.5)。
- 路途往返–0.5。
- 休息–剃胡子。
-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 《消息报》–十分,《文学报》–二十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 《沙皇的未婚妻》 。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每天小结,睡前,纯时间的工作统计,总类统计,分类统计。
将这月第一类工作时间,第二类工作时间分别合计出来。然后是第一,二类的工作的详细的一览表。借助图和表的形式。
每月小结,详细统计这月中的时间消耗。模式:总类时间,分类时间,详表。
根据月小结做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旁边注着数字,又是加又是乘。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
年度总结篇幅巨大,很详尽。什么记录都有。看了多少书,什么书,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等。
即使月小结中已详细记录,年度总结中也再统计一遍。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一年来的工作和休息,简直什么事都要结算累计。例:娱乐——六十五次。接着列清单,列举看过的戏、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等等。
年度总结有个欠债的账单,列着每月看完的书留下的尾巴。每年重复一次,没有减少。
每份小结、总结的末尾都注明了他们的代价:花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柳比歇夫是统计高手,他的方法应该是借鉴了统计学中的一些方法,我目前还没有看统计学相关知识,不过感觉,应该了解下相关知识,在统计总结时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看到有网友用Excel做统计总结,不错的主意,自由定制性很强。我刚想到用家财通记金钱的软件来记录时间消耗,还在试验阶段,不晓得效果咋样。呵。我把时间消耗去向先分成两个主类:精力积累和精力消耗。精力积累又分为基本活动和磨刀之举。基本活动包括睡觉,吃饭;磨刀之举包括健身,小憩等。还不成熟,有待完善。
计划有月计划,年计划,五年计划。
先是通过时间统计法,了解到自己每天,每月能用于工作的时间有多少,以此为标准容器;通过时间统计法,还了解到自己做每样工作需要消耗的时间,于是以这两个标准,安排工作和活动。
每天分为必须活动,非必须活动。睡觉,吃饭、这是必须的标准活动。一般约消耗十一二个小时;非标准活动,即办公、学术工作、娱乐等,约占十二至十三小时,这是毛时间。纯可利用时间是十小时,分成三个单位,或六个半单位。根据自己身体的节律,精神状态去安排工作、活动进行计划安排。
这样每月预算三百小时。总结、计划占百分之一,顶多百分之二,即三到六个小时。
计划就是挑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各得其所。
用去的时间,应该同他从事的工作相称(我觉得是说时间花费的多少和工作的重要,紧急程度相符)。需要高深学识的工作,一天至多干七八小时。除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所有规定的工作量都竭力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作、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等)。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我觉得,第一类工作和第二类工作的的分类方法,应该是以他要达到的生物学目标为标准。
总结完上一年,就该制定下一年计划了。下一年计划是根据柳比歇夫提出的任务大致安排的。
除年度计划,他把一生时间,制定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做个总的鉴定。
做月计划,年计划,五年计划,总结时比对完成情况,原因是什么。
他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的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
凡他碰到的东西,他都想加以分类,把他们相同和相异的程度确定下来(相同和相异是分类的标准)。
很多科学家认为,事务性的工作并不是分散精力,而是利于创造的一项条件(条理清楚了,利于大脑摆脱杂事的束缚,集中精力到当前工作中。有点GTD的味道)。他对自己的文件进行分类,装订成册,信件、手稿都用打字机重新打过。把形形色色的杂志中需要的文章另行分类,装订成册。书籍,特别是杂志上的单篇文章,如果不编入系统的体系中,往往就会湮没在浩瀚的藏书中。
通过目录卡片,登记自己收藏的文章、书籍和小册子。目录卡片有个总的索引。
柳比歇夫把事务性工作看成是休息,是享受。他做这项工程浩大的工作是出自他的需要,出自工作的需要。
这几条守则是按他自己生活和身体的特点拟定的。他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研究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一切服从于生物学,凡是无助于此的,一概置之不理。
柳比歇夫热爱时间,珍惜时间,把它看成是进行创造的条件。他不但尊重和热爱现在,而且尊重和热爱过去。他强烈感受到时间与时间之间的联系。
他为自己订出了一些道德上的禁令,规定了使用时间的道德限制。在什么地方有权使用时间,什么地方无权滥用。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和满足虚荣心上。
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莫法特休息法(记得以前看到过,李敖是通过拖地,做家务调剂自己的工作,当做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