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景观设计,分析图都不应只是排版时随意堆砌的流程图,而应是同学们表达设计思路、理清设计逻辑的一种十分必要的手段,更是设计可持续的根基所在。
但这一部分,往往容易被国内学生所忽略。加上国内的建筑生多为理科,在视觉化语言的表达方面,有着较为普遍的短版,表现在分析图的绘制上,便是很多学生对分析图有着“迷之审美”。对这些同学来说,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建筑分析图到底要画什么?有着哪些具体的表达方式?
以下,将按照建筑/景观设计具体的表达内容、表现形式差异及所适用的不同设计阶段,为同学们整理了以下几种主要的建筑分析图类型,同学可以按照自己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表达设计思路、理清设计逻辑的分析图类型。制作出如同柯南一样逻辑清晰的可视化建筑分析图。
一、设计前期:分析研究阶段
建筑设计作为一项研究性的设计学科,在设计的起始阶段,会更加强调与设计相关的原始信息数据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对这些资料和数据的搜集,结合必要的实践调查,比如现场调研、访谈及拍照等,提取出有效信息,并随着设计过程逐步深化、从而明确设计定位,以此解决设计的主要问题。
对作品创作来说,在分析研究阶段,需要同学们重点考量便是如何这些信息转化为视觉语言。以下,为同学们整理的几点常用图式方式:
1、数据(信息)图式
数据图式,又称信息图式,用于将简单重复的文字和数字编码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代替枯燥晦涩的表格。
2. 概念、策划及客观描述性图式
文字云
文字云是将不同的文字组整合为集合簇团形状,同时,需要将设计中出现频率较高、或传达重要内容信息的“关键字”,通过放大尺寸或变更字体颜色的方式予以突出。
地图图式
地图图式需将地图(如卫星影像图)作为信息载体,并对设计对象的信息进行分类,例如建筑肌理、交通道路、植被及水体等,依据表达需求,将各类要素进行组合或单独提取,进而在地理空间层面上,表达各要素之间或整体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空间肌理图
所谓的空间肌理图,其实就是以“图-底”的形式将建筑的周边大环境表达出来,从而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密度、交通网络、建筑轮廓、布局方式,甚至包括场地建筑功能等。
时间轴图式
时间轴图式主要是将一系列表达历史事件、人物等内容信息,按照时间或年代序列进行排列展示的图式。常用于前期分析阶段,用以研究设计对象的历史发展背景、人文信息演化、物质空间演变等。
符合图式
符合图式是用符号代替相对单调的说明性语言或标题文字来表达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占比例等,使信息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直观地表达想要说明的问题。
照片
除此之外,将照片的显示场景作为载体也是图面表达的常用元素。通过恰当地组合运用、比对等方式,巧妙地表达出设计意图,最终反映出设计问题的紧迫性。
二、设计中期:设计推进阶段
随着建筑设计的逐步深入,同学们在方案推敲过程中,也经常需要一些视觉化的语言,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对比、类比的方式,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及创作思考过程;另一方面,这些视觉化的图样表达方式,本身就考验着同学们作为一名设计师最基本的设计素养:
1. 理念隐喻图式
这是一种通过使用抽象、隐喻性的概念图式来传达设计理念的视觉表达方式。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手绘图、物理模型、照片或某种特定材料。
2. 矩阵图
矩阵图最常用于建筑形态的演化过程。常见的应用方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利用每个单体间变化的逻辑关系 → 来分析设计过程;
利用每个单体间的形态区别 → 来分析空间多样化;
利用每个单体间的强调部分区别 → 来分析空间构成。
3. 分层轴测图
分层轴测图的概念性很强,暗示了复杂的设计项目是由多个相对简单层级的单体合成结果,这些个体可以是建筑、场地、景观、构筑物等任何元素。
形体与场地
对于处在复杂城市环境中的群体建筑及城市设计项目,由于场地内包含的信息较多,经常会采用分层轴测图的方式,对场地环境、建筑形态功能要素等进行叠加展示,以此更清晰地展现出设计对象的整体结构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功能与流线
功能与流线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将建筑各层平面或设计对象的不同要素进行竖向分离式的表达。通常会选择在一个图式中,多维度地展示整体空间功能布局及不同类型的交通联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表达出功能流线、建筑空间及其他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结构与材料
这一部分,是国内很多建筑学生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比较容易忽略的一部分,但却是最能体现同学们建筑基本功是否扎实的一部分。在图面表达上,主要是通过拆解的方式,通过纵向或横向界面,来表达建筑后构筑物的组成结构、构件细节、材料样式等。
4. 过程演进图
提到方案的过程演化,就不得不提到将这一部分做到极致的丹麦BIG建筑事务所,他们的设计作品常从一个简单的概念出发,以线性的逻辑推导展开,逐步呈现即时的变化场景。
其实这也正是过程演化的意义所在,通过简单体量到复杂体量的变化过程演示,比如体量的加减、提升或降低变形、扭曲、旋转等变化方式,最终实现方案的简化模型。
5、爆炸图
爆炸图,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将构筑物全部“炸开”。这与上面所提到的分层轴测图有些类似,都是通过拆解的方式,但相比之下,拆解的会更加彻底。一般会常在上、下、左、右、前、后多个维度中,对设计对象进行拆解表现,更为全面的展现空间内容及结构细节。常用的表达方式通常为:
结构系统图
结构系统图主要是针对于建筑空间及其结构元素表达。当然,这也需要同学们对建筑结构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功能系统图
功能系统图式基于爆炸图式的表达方式,但会更侧重于建筑功能系统的表达。在表达时,可以采用一种透析的方式展示不同空间功能之间,功能与建筑整体形态之间的构成及对应关系。
6. 拼贴图
对艺术生来说,拼贴的方式相比并不陌生,这种将真实的日常材料作为素材,进行叠加的方式同样适用于建筑设计。但不同于传统拼贴的艺术化表达,建筑设计的侧重点会更加偏向于综合性的图像处理,主要是通过重构、叠层或整合粘贴不同的素材以形成复合图像。
7. 模型图式
模型图式主要是指借助实体模型进行设计推敲,同时也是作为方案推敲和成果表现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需要同学们按一定比例制作实体模型,当然这种方式要因同学们具体的项目而定,但实际的三维模型,无疑可以帮助同学们在三维形态下,以一种可进入式的方式推进并验证设计构思,而这对于作品来说,也是非常加分的一部分。
通常情况下,建筑实体模型可通过多样的材质和光线表达有触摸感的形态效果,并通过将建筑模型与手绘或电脑模拟场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融合,比如鸟瞰图表现,场所环境分析,功能解析等,最终可以达到新颖有趣,活泼生动的表达效果。
以上,基本囊括了建筑设计作品所用到的分析图类型。
相比于文字,分析图确实在视觉传达和专业交流方面上具更为直观,这种直观完全跨越文化的障碍,让考官在第一时间体会到每一位同学的设计理念和表达意图。
因此,在绘制此类分析图时,同学们可以先试着写出设计思考的文字过程,再将这些词汇转变为图像和符号标识,最后将整个组织关系进行有逻辑化的排版,结合对自己项目的思考,进行重新的梳理与排列。
-END-
更多艺术设计创作技巧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