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使用中的“链”
图 《西方为什么总是抄袭盗窃中国科技?》中的:“链”
链,其形状与质料都多种多样。它是既坚固又能挠曲的传动机件。商代初期,在一些日用青铜器物上已有圆环式金属链作为器物与其盖的连系物。
在古代各类水车中,如翻车 (龙骨水车)中的刮水板,高转筒车的水筒,都以链的形式安装在机械中。传输作用的铁链是中国人最早发明并应用的。北宋苏颂创制的天文钟即「水运仪象台」中有称为「天梯」的机件,实际上就是输送运动的铁链。
铰链(合页)
在绳链系统中,还应当谈及铰链在中国的发明和应用。
在农业、战争与纺织工艺中,铰链有显著用途。由一长柄和一组平行木构成的农用连枷,或由一长柄和一环式链构成的军用连枷,都属于铰链的一种。由于人的适当操作,长柄的前后运动可以转变成平行木或环链的回转运动,而且产生较大的打击力。
在畜力利用、青铜器和青铜铸造的车饰件中也常见各种形式的铰链。在战国的礼器青铜瓠壶和鼎上,还可见到,人们成功制造的球形铰链和T形活动。
图 曾公亮《武经总要》中的军用连枷,由一长柄和一环式链构成。
合页
铰链又称“合页”,是用来连接两个固体并允许两者之间做相对转动的机械装置。铰链可由可移动的组件构成,或者由可折叠的材料构成。
合页(Hinge),又名合叶,正式名称为铰链。常组成两折式,是连接物体两个部分并能使之活动的部件;普通合页用于橱柜门、窗、门等。
合页通常是指保持门窗打开或关闭时做转动的装置,属于带转轴的体系,铰链通常是指保持门窗打开或关闭时做平动及转动的四连杆,有时也可以是六连杆或其它杆系结构,合页在窗的开启过程中与铰链的功能完全相通,故很多时候,人们常把合页也叫铰链,但使用合页窗扇只发生转动,而使用铰链的窗扇既转动同时又平动。
合页(铰链)的发明:现代建筑无论是富丽堂皇的星级宾馆,还是普遍的居民建筑,人们已经很难见到木质“户枢”了。现代建筑的门窗大多使用金属门轴合页。
现代化生产的门轴合页取代了古老的“户枢”。“户枢”这一古代的发明仍保留在一些古建筑和关中农村居民建筑的一些旧式门窗上。
图 城门往里开的军事用途
为什么古代城门大多都只能是朝内开启的,都无法向外打开,这种朝内开的设计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吗?古时候的人们为何如此设计呢?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说一说门的构造,先说现代的门都是把门板安装在门框里面,而门框是被固定在墙上,门与门框之间则是通过铜叶片链接在一起,其牢固程度大大增强。门可以是朝左开,也可以朝右开,自然也可以朝里或是朝外开,是比较方便的。
但古代的门构造则不是这个样子的,它们不是被装在门框上的,而是被插上的,被插在门框内侧上下、房屋内墙的“户枢”上,门扇则是围绕着枢纽转,如果户枢没有固定好的话,门可能一推就倒了。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就是这个“枢”。也就是说古代的门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枢”。如果门要是朝外开的话,就要把枢放在外面,一旦有敌人进攻,只要把这个枢破坏掉就好了,就可以攻入城中。
门的软肋也在这个“枢”,“户枢”在哪一侧,门就往哪一侧开,如果向外开的话,就无需攻城了,人们在外面就可以直接拆下“户枢”,然后卸下门板,所以,古人是不会将门安装到外侧,这等于是邀请外人和盗贼来拆门。
图 战国楚墓出土合页家具实物
秦陵铜二号铜车马车门与车厢连接处的门轴与合页,无论其形状与结构都与现代建筑门窗合页完全相似。它标志着早在2200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已率先发明和使用了合页,而且我们还发现秦人使用合页的范围绝不限于铜车马。
在秦俑二号坑和一号坑的战车附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同样为数可观的—青铜合页。事实证明,门轴合页不是“舶来品”,而是属于秦人的一项“发明专利”。
图 秦合页
链式传动装置
链式传动装置:中国人于西元976年发明了链式传动装置——链式传动带;据说,欧洲人到1770年才开始使用链式传动带,比中国晚了八百年左右。
按照这种说法,那么更加说明了,明代《奇器图说》里的循环链斗式输送机只能出自中国,当时的德国传教士邓玉函根本没可能给中国人“口译送科技”啊,因为当时的西方根本还不会啊!
明代《奇器图说》也利用到铰链回转运动的特性,制造出了循环链斗式输送机。
图 明代《奇器图说》中的循环链斗式输送机图
看到此图后,猛然惊觉,这与《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的某张图几乎一样,如此看来应该表示的是链斗输送机,不过在《奇器图说》中是起重第八图。
《奇器图说》中是起重第八图说:“用一长架有横桄如梯状,两头各安两立柱,下端安一滑车様大榾辘,上端安一辘轳,但辘轳之制分作四分如南瓜瓣様,其中相架梯长短作戽子,不拘多少一如水车戽子之制,戽子中实以土泥诸物一人用力转动上端,瓜瓣辘轳则诸戽可以流水而上矣。”
图 《奇器图说》与《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链斗输送机
明代《奇器图说》,是由德国传教士邓玉函(Johann Terrenz, 1576~1630)口译、王徵(1571~1644)笔述绘图,发行于1627年。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以中文介绍西方机械的专著。
如今看到《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的出版时间要比明代《奇器图说》早的多,这样才会让人误以为是“引进”到《奇器图说》里的。
而这本书图上的“滑车样大榾辘”、“南瓜瓣样辘轳”的方向进行了翻转,我们将明代《奇器图说》中的循环链斗式输送机“向左旋转90度”后,就会得到与《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滑车样大榾辘”、“南瓜瓣样辘轳”一样的位置。
图 《奇器图说》向左旋转90度与《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红圈)
为什么法国雅克·贝松会将这幅图翻转了90度呢?应是《奇器图说》传入西方后,看不懂图造成的,明代《奇器图说》王徵绘图时,画出了循环链斗式输送机的“滑车样大榾辘”、“南瓜瓣样辘轳”两个部件样式,本意是想让西方人明白这种机械的构成,结果西方太落后,根本没用过,看不懂画这两个部件干嘛的!
处理结果就是把“循环链斗式输送机图”向左旋转90度后,选择将这两个机械部件固定在墙上了,就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图的样子了。
但是,在《奇器图说》的简介里居然说“王徵看到当时金尼阁(Nicolaus Trigault ,1577-1628 年)带来的7000 册的西方图书,其中有关科学和技术的专著,附有印刷精美的插图,王徵从中认真钻研并依此想象设备的制作方法。”
重点是“王徵从中认真钻研并依此想象设备的制作方法。”,机器设备的制作方法是能想象出来的吗?
按照现在的资料来看,会认为是德国传教士“带来”的该机械,在明朝“传入”中国的,如果是真的话,由传教士“口授”,中国信徒执笔绘图,出现了这么重大的误差,这是相当严重的错误,那么进行制造机器的时候,就会导致失败!
这岂不是证明中国信徒王徵的“想象机器设备制作法”及配图是大错特错了吗?!
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呢?
要么是王徵的配图及解释错误,要么就是法国的雅克·贝松错了,总不可能是都错了。
王徵的《奇器图说》起重第八图说里解释的很清楚,用到了“滑车”、“辘轳”、“戽斗”这些中国农业机械,产自中国,并且中国使用了这么久,并无任何问题,其解释也不过是说明该机械的制造及使用方法,完全可行,倒是《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中的机械图并不能体现这一点,无法证明西方使用过这些机械。
这就造成了如今这种状况!
“抄袭”西方的明代《奇器图说》王徵绘制的机械图是正确的,反而据说是原版的《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里绘制的机械图是错误的?
正确的机械图能“抄袭”自错误的机械图吗?!
传教士“口授”西方“科技”,这是最不可信,最欺骗人的说法!
如此一来的话,那就和本书的出版时间相矛盾了,因为法国雅克·贝松绘制这幅图翻转了90度,这不是简单的错误,而是明代《奇器图说》传入西方后,它们不明白使用原理,有原图的情况下进行翻转造成的的。
其中王徵的《奇器图说》起重第八图说,有这样一句话“用一长架有横桄如梯状”,用到了“斜面”的知识,它们看不懂图,又证明它们没有这些今天称为“物理学”的知识!
所谓“科学”知识,诸如物理、化学、力学之类,不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相反,是从中国传入西方的!
当时的西方根本没有明代《奇器图说》中的机械,西方当时非常落后,根本不是传教士和中国信徒说的那样“先进”。
大明朝没有落后,相反,明朝其实非常先进!这张图上的解释的很清楚,有轱辘、滑车等机械,中国都有应用发展演变,西方压根就没有,循环链斗式输送机本身就是中国自己的发明创造。
因此,《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出版时间是提前、篡改了时间,以此来和明代《奇器图说》西方“带来”科技的说法互为印证,这样才能证明西方“科技”的来源,证明当时的西方确实比明朝“先进”,证明是明朝“抄袭”了西方“科技”!
可惜,这本书里的种种错误漏洞都出卖了它们其实非常“落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