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菠萝 | 来源:互联网 | 2024-11-26 11:54
2018年7月,中国消费市场出现警报信号。5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为8.5%,远低于预期,并创下自2003年5月以来的最低纪录。这一数据反映出社会整体消费能力的显著下降。
2018年7月,中国消费市场发出警报。5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为8.5%,不仅远低于预期,更是自2003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数据表明,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正在急剧萎缩。
房价持续上涨,中下层消费者的购买力受到严重挤压。高房价不仅透支了居民的未来购买力,还导致了消费市场的紧缩。具体来看,房价上涨对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消费是衡量社会购买力的重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涵盖了衣食住行、娱乐文化等多个领域,但不包括住房。购房通常被视为投资性支出,而不是消费。
其次,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推动GDP增长的三大动力。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中的消费部分不完全相同,但两者存在较大重叠,因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消费的整体状况。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下降,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购买力不足的因素。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以及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额外消费增量减少。购买力不足则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自2015年以来,房价的快速上涨主要得益于货币宽松政策和政府的去库存措施。这些政策鼓励居民通过借贷购房,从而缓解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债务压力。然而,这一过程也导致居民杠杆率迅速上升,从2008年的18%攀升至2018年一季度的50%。
居民的新增住房贷款不断创历史新高,2015年至2017年,居民新增贷款分别占当年全部贷款的33%、50.04%和52.7%。其中,70%以上的新增贷款为中长期房贷,而短期贷款也多通过消费贷、现金贷等方式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随着房价的持续上涨,居民的房贷负担日益加重,但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却相对缓慢。2006年,居民的负债收入比为18.5%,而到2018年,这一比例已高达77.1%。收入增长远不及债务增长,导致居民消费能力大幅下降。
房价上涨会产生三种效应:拉动效应、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拉动效应指房价上涨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财富效应指房价上涨使有房者的财富增值,可能刺激消费;挤出效应则指高房价导致居民因首付和还贷压力而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
尽管房价上涨可能带来一定的财富效应,但这种效应往往是表面的,因为不卖房就无法实现财富的变现。特别是在限售政策下,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增值难以及时转化为实际购买力。相反,挤出效应更为显著,尤其是在房价收入比高的城市,居民不得不压缩其他消费以应对房贷压力。
消费数据的下降不仅仅是内需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在2017年以来创下新低。制造业投资保持低位,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回落,唯有房地产投资仍保持高位。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大经济增长动力均显疲态,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消费、投资和社会融资规模均出现大幅下滑。2018年5月,消费增速创15年来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至6.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仅为7608亿元,远低于预期。这些数据反映出实体经济的资金面异常紧张,违约潮已经开始蔓延。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掩盖了经济的深层次问题。高房价不仅透支了居民的购买力,还加剧了贫富差距,形成了“顶层强、中间弱、底层大”的M型社会结构。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并存的现象,进一步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分化。
在这种背景下,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率高达39.8%,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滑19.9%,总亏损额同比激增54.3%。这些数据表明,高房价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高房价不仅抑制了消费,还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和企业竞争力的下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既要控制房价,又要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以恢复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