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懂珍惜的林记热_713 | 来源:互联网 | 2023-07-02 13:22
谈到怎样去培养一个人,其实我们要分两方面去谈这个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做人的道德、职业操守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在企业中适用的人才能力培养方面。
面对第一方面因素的培养,企业在这方面能使的劲着实有限,因为在一个人如职场之前,这个人的秉性、三观就基本上确定了,期间要是没经历过什么大起大落,基本也不会对自己已有的认识有什么新的改观。所以企业在这方面,一般采用“被动隔离”的措施,即通过简历或面试的筛选,将有某些矛头和迹象的人排除在外,或者打造符合自身定位的企业文化,“主动吸引”具有相同文化认同的人员,结合其他的筛选方式后进入公司。员工入职后,再通过一系列类似“破冰行动”的举措,增进员工对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作为深处企业管理链条上的每个人,我们主要来谈谈第二方面的培养。
在一个技术团队中,比较受欢迎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技术视野广,有技术沉淀和技术前瞻性,明白什么场景使用什么技术,能横向对比类似技术
2.团队协作强,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能凝聚团队成员,合作氛围轻松愉快
3.工程能力强,对规范、质量等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能出具方案解决效率问题
4.善于抓重点,对所安排的工作能快速形成解决方案,能指出工作中重点难点
5.善于能力突破,勇于挑战自己的未知领域,能快速学习和应用
那么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能让员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呢?一般会有两种培养思路:分为个人层面的培养和组织层面的培养。
针对个人层面的培养,首先要对其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兴趣爱好、技术能力、沟通偏好等方方面面都应该了解。然后,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员工擅长的领域,分类执行策略:1).针对其强项领域,我们要每间隔一段时间让其进行发挥,以让其确认我们对他此类方面能力的认可。2).针对他比较弱势的方面,我们要根据项目要求,逐步对其进行能力解锁,千万要注意杜绝“揠苗助长”——本来他可能只胜任中级开发层面的沟通工作,管理者却让他去对接公司的首席架构师或CTO,那这种情况是作为管理者的你问题还是他自己的问题,我觉得是显而易见。3).针对其完全不了解也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我们要特别了解他本人的想法,了解其职业规划和意愿。如果完全没有意愿,我们就应该换个人负责相关工作,如果是有意愿,我们可以用较为轻松的口吻把工作指派给他,并且指定一名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员予以辅导(如果没有此类人选,则需要提供一些外部的培训机会),在执行过程中还要注意监督和随时询问执行情况,了解工作进度和质量。
针对组织层面的培养,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最好进行能力的交叉绑定。比如一个30名成员的部门,按照业务域划分为4个域,那我们基本会按照7+7+8+8的成员分组方式进行划分。再根据业务域的相关性,让7和8能够相互备份——即参与相互的培训和知识分享,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参与交叉的项目开发工作,以达到相应的备份。4个分组中,每个组配备组长和副组长,负责整个组员的工作安排,解决较为棘手的技术问题。定期组会安排组长和副组长参加,了解其小组日常工作情况,询问哪些问题需要上报协调解决或者决策,并且根据对应的业务情况、部门建设目标、项目情况设置对应的KPI指标,按季度进行考评打分和确认。这样,形成“核心成员有备份,核心小组能分担”的组织模式,实现能力的交叉绑定,同时又建立了KPI指标和考评机制,有助于组织能力的整体提升。
另外,我们在做人员的培养时,特别要警惕“费力不讨好”。
有些企业或者部门,美其名曰要给员工进行培训,要培养员工的能力。他们采用什么方法呢?——每周选1天,利用下班后的半个多小时做一个技术分享会,前几次的分享会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还是不错的,但是后来,就没人愿意去了,包括准备分享的人选有时候都觉得这种分享产生的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时间安排上有很大的问题,本来经过一天的劳动,精力方面损耗严重,公司不仅没有从实际出发反倒“干扰”正常的下班,不说怨声载道吧,至少很多人是不情愿的。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新闻报导,说有公司利用周末进行团建,又得早起,又得做各种幼稚的小游戏“增进了解”,好好的一个周末被侵占,并且行政部门也有苦难言“明明我花了很多精力去找场地,找大巴车,请培训教练,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这是我们每个处在管理位置上的员工都应该警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