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来,我国在钛合金的熔炼、锻造、热处理、 机械加工等方面的装备能力和工艺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为生产大型钛合金飞机框、梁、起落架结构件和航空发动机盘、叶片、机匣锻件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条件和工艺基础。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安全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材料及锻件的冶金质量、组织状态、 微观织构及力学性能等,原材料及锻件的质量除受制造工艺和设备条件所限外,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建立相应的材料和锻件标准、热工艺和检验标准等。 我国航空钛合金材料从研制阶段过渡到生产阶段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材料标准和工艺规范,如企业标准、型号标准、航空标准、国军标等, 作为材料或锻件生产和验收的依据。我国在役的大部分钛合金材料以引进国外牌号为主。因此,在制定材料标准和锻件标准时,基本上是以参考或等效采用国外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和规定为主。在应用材料或锻件标准时,经常会遇到在化学成分范围控制、杂质元素含量控制、热工艺制度、高低倍组织、超声检测、力学性能指标要求等条款的理解和实际操作产生歧义的情况。 随着我国航空装备的建设,所用的钛合金锻件趋向于大型化、整体化、精密化和低成本化,相应所需的原材料规格和尺寸也不断加大,某些规格尺寸和重 量已超出了目前标准规定的范围极限。如某厂正在生产的 φ 500mm 钛合金大棒材,而现行的标准中规定的大规格棒材最大尺寸仅为 φ 350mm;某型号钛合金风扇盘锻件的重量接近了 500kg,尺寸大,截面厚, 已大大超越以往生产的钛合金盘锻件的规格。因此, 对于这类超大规格的钛合金棒材和超大尺寸的钛合金锻件,如何对其高低倍组织、力学性能、超声波探伤等技术要求做出科学合理且适度的规定,尚需针对性地加大研究工作,积累数据和经验,不断完善、补充和修订材料及锻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