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沏上一壶好茶,亲友欢聚在一起,畅谈见闻、感受,确实是一件快事。
说茶,祖国名茶不胜枚举:西湖龙井,洞庭君山,福建武夷,云南普洱,黄山云雾,太湖碧螺春……不下几十种。可是要论茶具,那无疑要首推宜兴紫砂。
宜兴紫砂茶壶历史悠久,名播天下。用紫砂茶壶泡茶,没有丝毫的化学变化,既不夺香味,又无熟汤气,色泽澄洁透明,茶味醇厚芳馨。其次,紫砂壶里外不施釉,在烧结得十分致密的砂土间,有肉眼见不到的气孔,既不渗露又有良好的透气性,暑月使用,好比土冰箱,存茶过夜,不起腻苔,不易变馊。再者,砂质壶壁能吸附茶汁,蕴蓄香味,经久使用,壁内积聚“茶锈”,就是不放茶叶冲水,也有余香。还有,紫砂茶壶不怕冷热剧变,腊月急注废水不会爆裂,寒天放在温火上炖茶,也不担心迸裂。紫砂传热缓慢,提携使用不会烫手。另外紫砂壶使用年代越长,越发晶莹光润。这些都是银壶、铜壶、锡壶、瓷壶、精陶壶、瓦壶、合金壶等所不及的,相比之下,紫砂壶是最为理想的注茶器皿。
紫砂茶壶不仅有良好的实用功能,而且造型古朴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色泽丰富含蕴,制作缜密精巧,经过历代艺人千锤百炼的创造,成为工艺价值很高的欣赏品。
紫砂壶是和宜兴当地独有的紫泥、红泥、团山泥(三者统称紫砂)焙烧而成的。这种深藏于岩层之下、镶嵌于其他泥料之中的“泥中泥”,经过选料、淘洗、陈腐、捶抟,“软如棉,粘似胶”,可塑性强。一团默无声息的泥料,在紫砂艺人手中,会活起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茶壶。有的仿古代的钟鼎、玉器、尊彝,造型端庄浑朴、古色古香;有的模拟瓜果、花木、动物,如松鼠、葡萄、荷藕莲蓬、桃梅松竹,或变形,或装饰,栩栩如生,逗人喜爱;有的运用各种几何图形进行变化,或圆或方,或棱或扁,或像雪花,或取葵式、菱形,件件线条挺括,明朗大方;有的巧借实用器物而变形改装,如僧帽、包袱、像笠框、柱础,式样别具一格,耐人寻味;有的吸收外来茶具的特长,熔紫砂传统造型于一炉,结构大开大阖,嘴攀线条奔放,对比强烈,显得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加上艺人们在壶体刻上精美的字画,并根据壶形的特点,装饰的韵味,时代的精神,赋予“风卷葵叶”、“岁寒三友”、“咏梅”、“迎春”、“×××”、“集玉”、“提璧”等美好的名字,使得紫砂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紫砂壶造型有传统,有创新,洋洋洒洒,数以千记,可以说,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壶体造型所不能比拟的!
紫砂壶取其泥料本色,朴素、雅致、耐看。清代吴梅鼎在《阳羡名壶赋》中形容说:“忽葡萄而绀紫,倏桔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轩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或黄白堆砂,结哀梨兮可啖;或青肩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窑变,非一色可名。”意思是说,紫砂颜色千变万化,紫的像成熟的葡萄,黄的似经霜的茄子、柚子,嫩绿又好比是刚刚放开的桐叶,青翠犹如早晨带露的琅轩之竹,橙×××宛若积聚了含露葵花的精英,暗暗的飘散着金黄稻谷的清香。有的在×××里调入白砂,效果像可口的香水梨。或以紫砂做胎骨,涂上各种颜色的化妆土,像油漆一般匀和发光。还有奇丽的窑变,更不能用一种色调来命名。事实上,紫砂壶中朱有浓淡,紫有深浅,黄有变化。艺人们又运用调砂、铺砂、镶嵌等手法,细细观察泥色里海域银砂闪闪,云母片片,宛若夜空闪烁繁星,江底流动金沙,日光映射珠翡。紫砂壶的色彩,真可谓之琳琅满目!
紫砂壶制作非常精密,轮廓周正,比例恰当。嘴攀胥出自然,注茶流畅,又不涎谁。把手稳当,口盖严密,倒茶时无落帽之忧。因为紫砂不施任何色釉,无处遮掩,工艺要求就特别高:每线脚,都要处理得干净利落;每一处装饰、过渡的细部,都要交代地轻清楚楚,视为“贵重如珩璜(好的佩玉)”,“珍重比流黄(古代黄茧织的绢)”,“价凝璆琳(璆琳皆美玉)“,觅得一壶,赛过无价之宝。
紫砂茶壶的历史,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页。远在北宋年间,诗人梅尧臣就在诗中赞誉紫砂:“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宛陵集》十五卷)元朝蔡司霑的《霁园丛话》也记载说:“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俗称壶为罐)……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可见宋元间宜兴紫砂茶具已有流传和备受人们的欢迎了。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紫砂蓬勃发展,声誉日益高涨,人们评价它:“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宜兴古名)”。紫砂不仅在江浙流行,还远销广东、台湾。明朝末年,由葡萄牙人输入欧洲。外国人称紫砂为“红色瓷器”、“朱泥器”,因和印第安人陶瓷器“普加器”相似,所以把它叫做“帛加拉”。紫砂一踏上异国土地,就名声蜚蜚,四方争相购买,在法国当时市场上,甚至还出现冒充紫砂的赝品。从此,欧洲商人源源不断前来订购“朱泥器”。和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对紫砂壶更是推崇备至。日本人奥兰田于1874年,还专门为他收藏的三十二件紫砂壶,编著了一本《茗壶图录》。到了清代,紫砂销路更畅,除日本、欧洲、南洋外,还远销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国。紫砂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翩翩使者。
紫砂茶具能够立足世界,翘指于中外,是无数艺人理想的结晶,辛勤劳动的成果。他们代代相继,父传子,子勉孙,或传坯于晓晨或捏塑于昏暮,用汗水搅和泥砂,用心血点亮泥桌上的小灯,用智慧浇灌紫砂之花,创造了许多艺术珍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的“供春壶”。供春(又名龚春),是明朝正德年间进士吴颐山的家童,随吴读书于宜兴金沙寺中。供春闲暇时,跟着寺中的和尚抟坯制壶。他天性聪慧,又虚心好学,渐渐熟谙制壶技艺。金沙寺中有棵参天的银杏,根部长着许多树瘿,古朴可爱,供春和银杏朝夕相对,静观默察,颇有领会。一日忽有启发,就用寺里老和尚制壶后洗手沉在缸底的泥砂(这种泥砂分外细洁),模拟树瘿,捏制一壶,生动异常。和尚见了拍案叫绝,尽把壶艺精心传授于他,供春也成了业余的制壶名家。人们称赞他的作品“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旁周正,允称神明垂矣。”(颜色像沉着的栗色,浑厚好比是古老坚实的金属铁器,形体丰满而又符合规格,可以说是出神入化了啊!)供春一生所制茶壶不多,流传更少,清代许多收藏家、艺术家著文作诗赞颂“供春壶”,但均未见到供春真迹,为稀世珍品。1928年,宜兴人储氏在苏州冷摊上发现一把缺盖的紫砂壶,形状奇特古朴,拿起来一看,()内留有“龚春”款识,惊喜不已。后经多方面调查鉴定,证实是供春手传真迹。解放后,储氏把这件珍贵的文物献给了国家。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供春之后,名手辈出,各种不同风格、流派相继而生,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等人是当时接触的代表,这些都是在史籍上留名的紫砂高手,而那些被封建统治阶级歧视,被历史湮没的“无名英雄”更大有人在,项圣思就是其中一个。他留下的“桃杯”,至今还放射出夺目的光彩。桃杯呈朱砂紫色,构思十分精巧:以苍劲的桃枝作为把手,生动挺秀的桃叶和枝蔓作为基座,托起半桃构成杯体,雕塑和造型浑然一体,玲珑剔透,技艺卓绝。到南京博物院参观过这件作品的人,无不为之惊叹叫好。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制壶有2何尝不是这样!看到清道光、咸丰年间名艺人邵大亨作品的人,都感到他的茶壶气宇轩昂,浑朴庄重中包含一股刚正不阿的正气。据《宜兴荆溪县志》记载,由于邵大亨艺术声望极高,官僚士大夫纷纷前来求壶,大亨不予理睬。当时阳羡县官也想得到他的作品,就买了泥砂,强迫他到官署里来制壶,并以重利引诱他。大亨笑而不答,有时在泥桌旁瞌睡,有时捶泥消磨时间。过了个把月,县官来催逼了,大亨就故意做把低劣的茶壶充数应付。县官看了大为恼火,就把他绑在泥桌上重重拷打,可是邵大亨咬紧牙关不喊一声痛,不讨一声饶,也不答应重做。县官没有办法,只得将他放了。邵大亨这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表现,显示了紫砂艺人的可贵品格!
有名的紫砂艺人,事业心都很强。范鼎甫是清末民国初年的紫砂雕塑名手,他把毕身的心血倾注在紫砂事业上。满清的腐败,军阀的混战,人民生活的痛苦,使他痛感到国家、民族要振兴起来,也盼望紫砂事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他把理想、抱负凝聚在雕塑撒谎能够。他希望中华民族不再是受人欺凌的燕雀,而是展翅凌云的雄鹰。“悲愤出诗人”,范鼎甫用满腔热血雕塑了一只搏击风云的雄鹰,参加了伦敦国际博览会的展出,轰动一时,获得了金质奖章。但就这样一个在紫砂界干了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人,并没有看到自己的国家像雄鹰一样飞起来,就贫病交迫,倒了下去。像范鼎甫这样遭遇的紫砂艺人是举不胜举啊!
“陌上花开,面溪春浓”。如今,紫砂这花朵开放得更加绚丽鲜艳。老艺人青春焕发,新手中人才济济,各种风格流派竟相争艳。近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好几百种既有民族风格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颖产品,如“咏梅壶”、“报春壶”、“牡丹壶”、“汉云壶”、“集玉壶”、“双龙戏珠提梁壶”、“提璧”、“×××”等。这些出色的作品除多次参加国内展出,还赴美国、日本、丹麦、法国、罗马尼亚等十多个国家展览。当年“朱泥器”,今朝更珍美。多少紫砂艺人终生奋斗、翘首期望的紫砂事业百花烂漫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说茶,祖国名茶不胜枚举:西湖龙井,洞庭君山,福建武夷,云南普洱,黄山云雾,太湖碧螺春……不下几十种。可是要论茶具,那无疑要首推宜兴紫砂。
宜兴紫砂茶壶历史悠久,名播天下。用紫砂茶壶泡茶,没有丝毫的化学变化,既不夺香味,又无熟汤气,色泽澄洁透明,茶味醇厚芳馨。其次,紫砂壶里外不施釉,在烧结得十分致密的砂土间,有肉眼见不到的气孔,既不渗露又有良好的透气性,暑月使用,好比土冰箱,存茶过夜,不起腻苔,不易变馊。再者,砂质壶壁能吸附茶汁,蕴蓄香味,经久使用,壁内积聚“茶锈”,就是不放茶叶冲水,也有余香。还有,紫砂茶壶不怕冷热剧变,腊月急注废水不会爆裂,寒天放在温火上炖茶,也不担心迸裂。紫砂传热缓慢,提携使用不会烫手。另外紫砂壶使用年代越长,越发晶莹光润。这些都是银壶、铜壶、锡壶、瓷壶、精陶壶、瓦壶、合金壶等所不及的,相比之下,紫砂壶是最为理想的注茶器皿。
紫砂茶壶不仅有良好的实用功能,而且造型古朴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色泽丰富含蕴,制作缜密精巧,经过历代艺人千锤百炼的创造,成为工艺价值很高的欣赏品。
紫砂壶是和宜兴当地独有的紫泥、红泥、团山泥(三者统称紫砂)焙烧而成的。这种深藏于岩层之下、镶嵌于其他泥料之中的“泥中泥”,经过选料、淘洗、陈腐、捶抟,“软如棉,粘似胶”,可塑性强。一团默无声息的泥料,在紫砂艺人手中,会活起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茶壶。有的仿古代的钟鼎、玉器、尊彝,造型端庄浑朴、古色古香;有的模拟瓜果、花木、动物,如松鼠、葡萄、荷藕莲蓬、桃梅松竹,或变形,或装饰,栩栩如生,逗人喜爱;有的运用各种几何图形进行变化,或圆或方,或棱或扁,或像雪花,或取葵式、菱形,件件线条挺括,明朗大方;有的巧借实用器物而变形改装,如僧帽、包袱、像笠框、柱础,式样别具一格,耐人寻味;有的吸收外来茶具的特长,熔紫砂传统造型于一炉,结构大开大阖,嘴攀线条奔放,对比强烈,显得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加上艺人们在壶体刻上精美的字画,并根据壶形的特点,装饰的韵味,时代的精神,赋予“风卷葵叶”、“岁寒三友”、“咏梅”、“迎春”、“×××”、“集玉”、“提璧”等美好的名字,使得紫砂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紫砂壶造型有传统,有创新,洋洋洒洒,数以千记,可以说,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壶体造型所不能比拟的!
紫砂壶取其泥料本色,朴素、雅致、耐看。清代吴梅鼎在《阳羡名壶赋》中形容说:“忽葡萄而绀紫,倏桔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轩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或黄白堆砂,结哀梨兮可啖;或青肩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窑变,非一色可名。”意思是说,紫砂颜色千变万化,紫的像成熟的葡萄,黄的似经霜的茄子、柚子,嫩绿又好比是刚刚放开的桐叶,青翠犹如早晨带露的琅轩之竹,橙×××宛若积聚了含露葵花的精英,暗暗的飘散着金黄稻谷的清香。有的在×××里调入白砂,效果像可口的香水梨。或以紫砂做胎骨,涂上各种颜色的化妆土,像油漆一般匀和发光。还有奇丽的窑变,更不能用一种色调来命名。事实上,紫砂壶中朱有浓淡,紫有深浅,黄有变化。艺人们又运用调砂、铺砂、镶嵌等手法,细细观察泥色里海域银砂闪闪,云母片片,宛若夜空闪烁繁星,江底流动金沙,日光映射珠翡。紫砂壶的色彩,真可谓之琳琅满目!
紫砂壶制作非常精密,轮廓周正,比例恰当。嘴攀胥出自然,注茶流畅,又不涎谁。把手稳当,口盖严密,倒茶时无落帽之忧。因为紫砂不施任何色釉,无处遮掩,工艺要求就特别高:每线脚,都要处理得干净利落;每一处装饰、过渡的细部,都要交代地轻清楚楚,视为“贵重如珩璜(好的佩玉)”,“珍重比流黄(古代黄茧织的绢)”,“价凝璆琳(璆琳皆美玉)“,觅得一壶,赛过无价之宝。
紫砂茶壶的历史,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页。远在北宋年间,诗人梅尧臣就在诗中赞誉紫砂:“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宛陵集》十五卷)元朝蔡司霑的《霁园丛话》也记载说:“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俗称壶为罐)……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可见宋元间宜兴紫砂茶具已有流传和备受人们的欢迎了。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紫砂蓬勃发展,声誉日益高涨,人们评价它:“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宜兴古名)”。紫砂不仅在江浙流行,还远销广东、台湾。明朝末年,由葡萄牙人输入欧洲。外国人称紫砂为“红色瓷器”、“朱泥器”,因和印第安人陶瓷器“普加器”相似,所以把它叫做“帛加拉”。紫砂一踏上异国土地,就名声蜚蜚,四方争相购买,在法国当时市场上,甚至还出现冒充紫砂的赝品。从此,欧洲商人源源不断前来订购“朱泥器”。和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对紫砂壶更是推崇备至。日本人奥兰田于1874年,还专门为他收藏的三十二件紫砂壶,编著了一本《茗壶图录》。到了清代,紫砂销路更畅,除日本、欧洲、南洋外,还远销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国。紫砂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翩翩使者。
紫砂茶具能够立足世界,翘指于中外,是无数艺人理想的结晶,辛勤劳动的成果。他们代代相继,父传子,子勉孙,或传坯于晓晨或捏塑于昏暮,用汗水搅和泥砂,用心血点亮泥桌上的小灯,用智慧浇灌紫砂之花,创造了许多艺术珍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的“供春壶”。供春(又名龚春),是明朝正德年间进士吴颐山的家童,随吴读书于宜兴金沙寺中。供春闲暇时,跟着寺中的和尚抟坯制壶。他天性聪慧,又虚心好学,渐渐熟谙制壶技艺。金沙寺中有棵参天的银杏,根部长着许多树瘿,古朴可爱,供春和银杏朝夕相对,静观默察,颇有领会。一日忽有启发,就用寺里老和尚制壶后洗手沉在缸底的泥砂(这种泥砂分外细洁),模拟树瘿,捏制一壶,生动异常。和尚见了拍案叫绝,尽把壶艺精心传授于他,供春也成了业余的制壶名家。人们称赞他的作品“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旁周正,允称神明垂矣。”(颜色像沉着的栗色,浑厚好比是古老坚实的金属铁器,形体丰满而又符合规格,可以说是出神入化了啊!)供春一生所制茶壶不多,流传更少,清代许多收藏家、艺术家著文作诗赞颂“供春壶”,但均未见到供春真迹,为稀世珍品。1928年,宜兴人储氏在苏州冷摊上发现一把缺盖的紫砂壶,形状奇特古朴,拿起来一看,()内留有“龚春”款识,惊喜不已。后经多方面调查鉴定,证实是供春手传真迹。解放后,储氏把这件珍贵的文物献给了国家。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供春之后,名手辈出,各种不同风格、流派相继而生,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等人是当时接触的代表,这些都是在史籍上留名的紫砂高手,而那些被封建统治阶级歧视,被历史湮没的“无名英雄”更大有人在,项圣思就是其中一个。他留下的“桃杯”,至今还放射出夺目的光彩。桃杯呈朱砂紫色,构思十分精巧:以苍劲的桃枝作为把手,生动挺秀的桃叶和枝蔓作为基座,托起半桃构成杯体,雕塑和造型浑然一体,玲珑剔透,技艺卓绝。到南京博物院参观过这件作品的人,无不为之惊叹叫好。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制壶有2何尝不是这样!看到清道光、咸丰年间名艺人邵大亨作品的人,都感到他的茶壶气宇轩昂,浑朴庄重中包含一股刚正不阿的正气。据《宜兴荆溪县志》记载,由于邵大亨艺术声望极高,官僚士大夫纷纷前来求壶,大亨不予理睬。当时阳羡县官也想得到他的作品,就买了泥砂,强迫他到官署里来制壶,并以重利引诱他。大亨笑而不答,有时在泥桌旁瞌睡,有时捶泥消磨时间。过了个把月,县官来催逼了,大亨就故意做把低劣的茶壶充数应付。县官看了大为恼火,就把他绑在泥桌上重重拷打,可是邵大亨咬紧牙关不喊一声痛,不讨一声饶,也不答应重做。县官没有办法,只得将他放了。邵大亨这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表现,显示了紫砂艺人的可贵品格!
有名的紫砂艺人,事业心都很强。范鼎甫是清末民国初年的紫砂雕塑名手,他把毕身的心血倾注在紫砂事业上。满清的腐败,军阀的混战,人民生活的痛苦,使他痛感到国家、民族要振兴起来,也盼望紫砂事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他把理想、抱负凝聚在雕塑撒谎能够。他希望中华民族不再是受人欺凌的燕雀,而是展翅凌云的雄鹰。“悲愤出诗人”,范鼎甫用满腔热血雕塑了一只搏击风云的雄鹰,参加了伦敦国际博览会的展出,轰动一时,获得了金质奖章。但就这样一个在紫砂界干了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人,并没有看到自己的国家像雄鹰一样飞起来,就贫病交迫,倒了下去。像范鼎甫这样遭遇的紫砂艺人是举不胜举啊!
“陌上花开,面溪春浓”。如今,紫砂这花朵开放得更加绚丽鲜艳。老艺人青春焕发,新手中人才济济,各种风格流派竟相争艳。近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好几百种既有民族风格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颖产品,如“咏梅壶”、“报春壶”、“牡丹壶”、“汉云壶”、“集玉壶”、“双龙戏珠提梁壶”、“提璧”、“×××”等。这些出色的作品除多次参加国内展出,还赴美国、日本、丹麦、法国、罗马尼亚等十多个国家展览。当年“朱泥器”,今朝更珍美。多少紫砂艺人终生奋斗、翘首期望的紫砂事业百花烂漫的春天,终于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