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吓Gift”是一款新近上线的小程序, 以随机礼盒形式来满足微信社交中的送礼需求。
具体到使用上,送礼人在选定了送礼场景和产品价位、送礼数量后,以小程序的形式分享给好友或群即可,由于采用的是“福袋机制”,在收礼人确认收到礼品之前,即便是赠送者也不知道抽到的具体礼品。一个小细节是,礼吓上的 SKU 并不局限于“礼品”品类,实用性也是团队在选品时会考量的因素,因此,除了装饰性摆件、手办外,也会有日护彩妆、小家电用品产品等。
创始人王宇辰告诉36氪,红包是微信内最早用来传达心意的产品,但这一属性已经被支付、小额转账等动作弱化,在远距离社交、有即刻送礼需求的场景下,更多的人需要通过红包以外的形式来更好地传递心意。虽然没有对具体的用户数量进行透露,但王宇辰提到,小程序上线一星期,用户使用礼吓送礼的平均次数接近 5 次。
实际上,在礼吓之前,微信已经在 2017 年 2 月推出了“微信礼品卡”这一社交礼品功能。星巴克、喜茶甚至迪奥这类奢侈品先后都推出了自己的礼品卡产品,对于品牌来说,这是一种通过社交行为来强化品牌形象,进行线上线下之间的联动营销,对于年轻人群来说,在工作忙碌的情况下,微信礼品卡更轻量但同时也更能体现心意。
相比较而言,礼吓除了在产品上更加综合外,借助福袋的形式,也更想减轻送礼人的决策时间成本,并突出“惊喜”的成分。
既然是“福袋”机制,那么也意味着有一定概率会出现收礼人收到的礼品并不心仪的情况,因此在 2.0 版本中,团队上线了“嘿市 Hey Market” 板块作为礼品交易市场。
一般情况下,用户收到礼品之后确认地址由平台直接发货,对于不喜欢的礼品,收礼人也可以选择将产品放置在“嘿市”中换取等价值代币“嘿币”,并使用代币在市集购买自己心仪的物品,在解决礼物不心仪的问题同时,较之于传统的 C2C 的闲置交易,这些物品全部来自“礼吓”,后续的物流也均有平台承担,整体的品质是能够得到保证。 除了用收到的礼品等价折换外,用户也能够通过签到打卡等活动获取“嘿币”。
如果说上一个功能板块只承载了一个单向的送礼行为,那么“嘿市”则是在通过解决收礼人的需求来拉升整个产品的活跃度和用户粘性,从整体上,产品也具有了社交+交易的属性,在“嘿市”这一交易板块中,除了目前的 C2C 外,团队也计划和品牌合作上架独家限量的福袋产品,强化交易属性。
整体来看,“礼吓”是想从“送礼”这个社交动作来切入礼品电商市场,但送礼毕竟是一个相对低频的动作,王宇辰认为,一方面, 当用户养成一定习惯后,较低价格段(18 元、38 元)的服务是能够取代一部分日常的“群红包社交”,另一方面,团队也会从以下三个维度去进行产品迭代:
回归更日常的送礼场景,节庆的需求和数量相对固定,以生日为代表的生活化的送礼场景从体量上更大,因此,除了进一步在送礼场景、品类上做细分外,团队也会在用户送礼行为和嘿市上的交易行为基础上,以个性化的形式来会将礼盒做得更细,也就是说,即便是“福袋”也是基于特定用户的“小数据”的随机行为;
优化供应链。 在福袋机制下,SKU 的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用户体验产生影响,现阶段礼吓的 SKU 已经超过了 800 个,除了不断扩充 SKU 的光度外,团队还计划 与上游供应商(品牌或代理商)联合打造精品垂直福袋,而用户的行为数据又能够反哺到品牌,礼吓从而也能够成为品牌在消化库存之外进行新品测试市场的新场景;
提升物流和效率,送礼这一动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时效属性,“嘿市”板块上线也会对库存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些具体的运营细节也需要不断强化。
我是36氪作者思齐,消费电商、教育类项目报道交流请联系微信 HannahHQ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