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贯通 新境自出
----王丽荣花鸟画作品小析
杨森翔
20多年前,因为一位老师说“你的竹子画得好”,那时年龄尚小的王丽荣便把自己的习画方向确定为画竹。他从临摹郑板桥开始,渐次学习卢坤峰、刘怡羽诸家。如今,她的竹子,在吴忠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在宁夏也小有名气。宁夏画院院长马建军先生说:“宁夏画竹诸家中,能比得过王丽荣的没有几家。”这确实是不低的评价。
王丽荣是一位靠自学成长起来的画家。虽说早年缺名师点拨,但由于她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在实践中,她很早就认识到读书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她对文人和文人画情有独钟,因此,“学院派”、“文人画”就成了她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她又到宁夏大学美术系进修,直接在“学院”里接受熏陶,思想认识和画风也随之一变。
具体而言,“学院派”和“文人画”给予王丽荣影响最深的有如下几点:一为全面的艺术修养,二为人格之修行,三为创造之心手。
“学院派”很重视理论学习,强调理论加技巧加艺文才是艺术的进步。因此,王丽荣也把学习理论、练习写作和写生摆在重要位置。
她学画竹是从郑板桥入手的,因此,郑板桥的画风和文人品行对她影响最大。郑板桥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王丽荣便身体力行,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尽量学板桥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画竹的方法,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使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郑板桥注重写生,曾自称是写生妙手:“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欞,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王丽荣牢记板桥教诲,也走的是写实的路子,不过,她是以写意手法为之。这一方面是她认识了写实的必要,一方面又恐怕一旦写实了,便要落入俗套,降低高旷的趣味。因此,她又注意艺术上的概括、提炼和夸张,进一步要求形神兼备。她不屑于追求一枝一叶的毕肖,而注意得其意趣。要求“点笔着绡,姿态横生”,在写生的基础上,追求趣味和神理。
郑板桥等先贤最重视艺术修养和人格修养,所谓“品格不高,落墨无法”。王丽荣从郑板桥等大师身上早己学到了“人品即是文品”的真谛,在生活中勤加历练。
“学院派”和“文人画”既尊重传统,又主张“攻进去,走出来”,吸收众家,为我所用。王丽荣心领神会,把“不同才是艺术”、“学我者活,似我者死”、略其迹而“取其意”作为自己的艺术法理。
如果从章法、笔墨、色彩、境界诸方面逐一对王丽荣前期和近期的画作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其间的变化。
就章法而言,中国画很讲究空灵回荡,虚实相生、巧妙地利用空白。王丽荣亦然,这是她竹画的一大特点。她学习前贤,善于总结,所谓 “宾主分明、轻重虚实、疏密聚散、穿插交叉、前后层次、呼应气势、收头铺脚、空白处理、边角运用、题款印章”,既是前贤大师们们的经验,也是王丽荣的体会。她前期的作品多在“似”上下功夫,而近期却多了一些“独想”,无论是物象的结构方式,还是边角处理、空白运用等均有她的独到之处。
就笔墨而言,王丽荣前期画枯湿相兼,但近期又是一变,较前用水多,色墨饱和,笔多湿笔,墨多湿墨,点多湿点,且时有泼墨,有滃郁感。书法及欹侧布局也同样偏重湿笔。
就色彩而言,王丽荣前期画设色较少,这是她追求“文人画”的必然。但近期的画作则用色稍多,除墨、色对照外,又有明色与灰色或复色与复色的对照,这或许是她到宁大艺术系进修后,接触西画和学院派影响的缘故,也与她逐渐倾向大众审美趣味有关。
就境界而言,王丽荣前期作品多借巨石、山脉表现其博大、雄强之气。但近期作品则画草本与花鸟,多有温馨和谐之美。这是因为她前期的作品较重临摹,女性特点被掩盖之故。
王丽荣是一位勤奋且富有才华的画家。她既得《郑板桥集》之熏染,又得区内马建军及宁大艺术系诸师之指导,她是幸运的。我现在希望于她的是:把《郑板桥集》读熟读烂,在学画的同时,还要努力习文,既得前贤文脉,使“文脉贯通”,又有自家诗思,到那时,便会“新境自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