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七月,当我们“寻访校友齐鲁行”一行来到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于晓明的办公室时,室内整洁优雅的布置顿时让们感到丝丝清凉。说明来意后,于晓明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于晓明
|
业。现担任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设备专业总工程师。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对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我们此次“寻访校友齐鲁行“的首位采访人物。走进于晓明,走进这位暖通开拓者,让我们感受它成功背后的故事。
象牙塔中的艰苦岁月
1981年夏,于晓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从事暖通空调专业的学习。
8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社会经济较为落后,百废待兴,底子薄,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山建工只有一座教学楼,住宿餐饮条件可想而知。尽管条件非常的艰苦,但是于晓明仍和其他同学一样,很是珍惜学习机会。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食宿条件的艰难,双眼饱含对知识的渴求,埋头苦学。“好好学习,报答社会,报答关心自己的人。”一种坚定的信念在心里支撑他度过日日夜夜。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大学是紧张而充满节奏感的,没有轻松潇洒,有的是肩上的责任与义务。面对工作就业以及以后独立的日子,不变的是心底的那份执著,对知识的渴求,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自信,对承诺的负责,追逐梦想,不言放弃。天道酬勤,一份努力便有一份收获。汗水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于晓明的成绩在全班三十二名同学中始终名列前茅。在评优中,成为仅有的三名“全优”生之一。“当时二等奖学金每月只有21元。奖学金的获得代表着一份精神的鼓舞,代表着对自己成绩的肯定,能够更好的鞭策自己向前进步。”成绩是如此的优异,却没有让他沉溺其中,停滞不前。取得成绩后,他仍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将荣誉作为动力,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算不了什么,当看到厚厚的书籍,看到书店里满满的书架,觉得自己知道的还是一小部分。”于晓明谦虚地说。采访时,我们看到他办公室放着一排书架,满满的放着许多专业书籍以及政治理论学习书籍。至今仍不忘给自己充电,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种让人肃然起敬的精神,恐怕在他青年时代就培养了吧!
“回忆起以前的日子”,他意味深长的说,“是苦了些,但充实的岁月是让人愉悦的。现在同学们学习条件大大改善了。学校各种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各大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楼,宿舍楼以及餐厅各种硬件设施也是现代化高水平的,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还有同学聚会,大家一块玩,想当初,我们大学四年,只会餐过一回。直到毕业时,为了庆祝,和同学在山师东路喝了一回啤酒。”当时条件的艰苦是外人难以体会的,但他仍笑着说,大学是他记忆中最温馨的一部分,充实忙碌着,苦点累点算不了什么。大学是人生的宝贵时光,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着敢闯敢拼的青春朝气,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日日夜夜,在与书本为伴的日子里,一步步走来,打好了扎实的基本功。清寒,没有金钱,没有权利,有的是伴之一生的知识,走到哪里都相随的朋友,这是自己开拓事业的资本。
“当时,我们搞设计,画图纸。许多同学马马虎虎,不注重图面表达。其实手头工夫很重要,态度不认真就会降低整幅图的质量。交上图就万事大吉的心态千万不要有,尤其是现在可以电脑作图,很多同学更是放松了基本功的训练,手头表达能力不够强。认真画图,培养的是一种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一种素质的提高,这对于人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要大意不当回事。”凡是一心去做好,稳下心来。于晓明后来事业上的成功与大学期间端正的态度,孜孜以求的热情是分不开的。当穿梭于大学校园中,奔向教室学习时,当在灯下苦读时,当夏日蚊虫冬日严寒的环境下依旧苦读时,凭着这股热劲,他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在抓紧学习不放松的同时,于晓明依旧不忘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向先进看齐。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时为自己充电,保持一种高昂的热情,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维护中国共产党,爱国爱民,加之品学兼优,勤奋上进,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成为了班里仅有的三名党员之一。离先进更近了。
正如保尔说得那样,当一个人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光阴而后悔,不因碌碌无为而自责,他能够说我奋斗过了,奋斗过就不会后悔。四年的时间,他用学习充实了自己,用知识武装了自己,大学教会了他很多东西,如何学习,如何处理问题。带着满腹的知识,对未来的信心和壮志,于晓明走上了工作岗位,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工作舞台,
奋斗史
1985年,于晓明走向了工作岗位,勤奋好学加上虚心求教,很快取得了同事们的好感,在院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无论在专业技术还是思想觉悟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多年来,勤奋工作,认真地履行了专业技术职责,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
在多年的设计工作中,利用设计院为自己提供的参入大中型工程设计的机会,先后完成了40多项省内外及国外工程的暖通空调、给排水设计任务。其中主要有:上海山东齐鲁大厦。该工程是我省建在上海浦东开发区的省重点工程项目,建筑面积46000m2,地上31层,地下2层,总建筑高度120m,是一集娱乐、餐饮、办公、会议、客房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四星级综合建筑。设计包括中央空调、防排烟、制冷机房、锅炉房等内容。在空调设计中,于晓明刻苦钻研,大胆创新,采用了一系列独特,新颖的实际设计方法,在省内率先采用了100多米高的空调水系统一泵到顶不分区、二次泵采用变频调速泵、分层设小型二级新风系统等新技术,既节省投资,降低能耗,又方便了用户使用。其中所用的两项节能新技术,已被编入国家目前正在编制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齐鲁大厦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空调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其次是参与了山东省委大院制冷机房及热交换站工程。。负责提供省委大院包括省委书记办公大楼(高层建筑)在内五万多平方米办公建筑空调的冷热源,重要性强。设计中主要设备在考虑安全可靠的基础上选用技术先进的节能产品。制冷机选用2台美国特灵牌离心式冷水机组和2台美国顿汉布什多压缩机螺杆式冷水机组,制冷系数高,节省电能;换热器选用2台进口板式换热器,具有传热系数大、换热效率高、外形尺寸小、节省占地面积的特点。制冷主机与配套设备的启停由微机自控,方便运行管理。该工程使用4年来,运行安全、可靠、节能,受到了建设单位的好评。于晓明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95年于晓明作为该项目的专家之一参加了援非重点项目塞拉利昂共和国福拉湾学院校舍工程空调给排水专业的图纸设计,该工程34个支项,总建筑面积25000m2。在施工图设计之前,于晓明等人首先到该国进行了2个月的实地考察。回国后,由于现场资料收集的准确、完整,于晓明迅速圆满地完成了该项目空调、给排水专业的图纸设计。
除上述三项设计外,于晓明还进行了以下工程项目的专业设计:其中包括青岛国众大厦,济南鸿雅康乐城,山医大第二附属医院2台6T/h 蒸汽和2台4 T/h热水燃煤锅炉房设计;省府办公区50000 m2空调面积溴化锂制冷机房热交换站设计;省府2台6T/h的燃油锅炉房设计;省重点工程山东大厦燃气锅炉房设计;省府行政办公楼空调改造设计;新疆驻济办事处综合楼暖通空调、给排水设计等。设计均达标合格。
在完成工程设计之余,于晓明还完成了多项山东省标准图集的设计和审定工作。如参加了省《采暖设备安装图集》(DBJT14-7)和省《装饰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BBJ14-S4-2001)的编制工作及省《建筑给水铝塑复合管管道安装》(DBJT14-4)的技术编制和审定工作;2002年负责完成了省《集中采暖住宅分户热计量系统设计与安装》(L02N907)标准图的设计工作。该图集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对传统采暖系统的设计及安装方法进行了很大的变革和创新,对规范指导我省的设计、施工,尽快贯彻执行国家及省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关于住宅采暖必须采取分户热计量的节能措施提供了技术保证。目前国内只有两个省市开展了类似的标准图编制工作;2004年又完成了山东省《供热管道及设备保温》(L04N905)标准图的编制工作。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多年的工作使于晓明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术理论水平,近几年来,没有仅仅满足于完成设计任务,而是在工作之余,认真总结工程设计中积累的经验,潜心研究暖通空调设计领域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在学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先后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主要有:《热水锅炉房中循环水泵的合理选择》、《上海山东齐鲁大厦空调及通风设计》、《高层建筑中燃油锅炉房设计探讨》、《溴化锂直燃机机房设计》、《溴化锂直燃机房水系统设计探讨》、《蓄冷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利用焓湿I-d图进行特殊工况的空气处理分析》、《青岛某大厦空调冷热源及生活用热方案选择可行性分析》、《VRV变频空调系统的设计选型及计算》、《超级VRV变频控制空调系统设计探讨》、《浅谈加湿的必要性及加湿器选型》、《空调冷热源选择综述》、《新建住宅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设计探讨》等。其中8篇发表在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刊物《暖通空调》上,有2篇被收录在《中国建筑科技文库》中。该文库重点收集了我国城乡建设领域内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和生产第一线应用科技成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还有1篇被美国柯尔比科技文化信息中心学术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并进入全球信息网络,得到了国际学术组织的认可。这些论文所探讨的问题和设计方法,许多是在学术界初次提出或在我省工程设计中率先采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瞻前性,因此引起了省内外读者的兴趣和关注,有许多单位的同行来信或打电话索要详细的技术资料,要求进一步了解和指导。2004年,于晓明又主编完成了《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设计与安装》专著一部,并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于晓明还参加了多个学术团体组织,担任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暖通空调技术信息网常务理事、山东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建筑学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暖通空调技术信息网理事长等职务。于晓明不负众望,尽职尽责,积极参加省及全国的暖通学术交流活动,参与组织了86年以来14次山东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还与其他同志共同创办了《山东暖通空调》学术刊物,并担任主编。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向我省广大暖通空调工程技术人员传递科技信息、宣传行业政策标准、促进学术交流、密切科研与设计及生产之间的联系,推动我省暖通空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许多年来,在工作实践中,于晓明言传身带,曾先后培养指导了十几位年轻的同志。他们目前都能独立完成大中型项目的暖通空调、给排水设计。于晓明自2000年3月通过竞争上岗受聘担任了院设备专业总工程师后,主要的工作由工程设计转移到设计质量控制和技术管理上,负责院级工程的审定和设计方案阶段的评审与指导等工作。于晓明还积极参加院外的人才培养指导活动,先后被邀请在山东省建筑工程学院举办的“实用空调设计培训班”、“高层建筑空调设计培训班”及“建工学院城建系成立十周年庆祝会”,向来自全省各地的400多名设计人员及在校学生作过“高层建筑空调设计”和“燃油锅炉房设计”及“直燃溴化锂机房设计”三次技术讲座;还参加了两次由省建设厅组织的全省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人员培训班设备专业的讲课活动,颇受大家好评。99年又被聘为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城建系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99级硕士研究生副导师和该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筑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当然在工作中,于晓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遇到了许多实践上技术上的问题。对于工作中的困难,于晓明并没有害怕,而是努力钻研,尽力克服,同时虚心向老师傅求教,多问,不耻下问。于晓明认为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只有虚心求教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工作空闲时间,于晓明总是不断读书学习给自己充电。他说:“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自身能力提高了才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工作二十多年,于晓明自信的说道,自己从来没有在技术上出现过失误。他认为工作没有对错,只有做的不足或不够。前面的路还很长,这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小阶段,不能停滞在此不前,自己会继续努力下去,工作下去,奋斗下去。因为踏实工作,不断上进是他不变的准则。
丰硕金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于晓明多年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回报,他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多次被省建筑设计院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党员,工会积极分子。
他所做过的工程设计中,有一项被评为省建工局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并获得了山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7年被有关权威机构举荐,入选《中华科技精英大奖》;1998年至今,被国家级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刊物《暖通空调》编辑部聘为该刊物的通讯员;1998年6月被山东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科协授予“第五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并因此入选省委组织部“山东省高级专家信息库”。2000年被省建设厅聘为山东省建设工程评标专家网成员;2001年晋升为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是当时我省暖通空调行业最年轻的研究员,并于同年入录《东方之光—共和国英才全集》;2003年经本单位推荐和省科技厅与科学时报联合组织的评选后,入录《山东科技创新人才》一书;1999年和2001年及2003年均荣获“全国暖通空调技术信息网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2年当选“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目前,于晓明现已成为我省暖通空调界的青年技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创业插曲,一路风雨一路歌
人的际遇总是不定的。也许,在别人注视的目光中,不经意间你就会跨入另一条河流。在于晓明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也曾遇过种种不同的际遇,出现过一些小插曲。其中让于晓明体会最为深刻的便是98、99两年自主经营创办公司的事情。
当于晓明回忆起那两年的经历时,不禁感慨万千,他说,那两年搞自主经营,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不是那两年的经历,自己一定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那么多的成就。自己的成长成熟和后来取得的种种成就与它是分不开的。
90年代末,由于设计市场压缩基金,设计工作减少。于晓明所在的单位----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度陷入低迷状态。为摆脱困境院里召开民主生活会,征求多方意见。作为会议主持,于晓明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个人任务不足,设计工作少,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承包设计项目也许会改变一下设计院的状态。结果,此项提议一出立刻得到了院长的赞许与支持。并委派于晓明负责组建这个部门。这在当时,很多人感到费解,以为那时设计院面临严峻形势,正在搞优化组合实行分流,工作不好便要下岗,在人人都在担心自己下岗的时候,于晓明却甘愿放弃自己作为高级工程师的优厚待遇主动提出要走。这种做法实在是不可理喻。但是很多东西是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评判的。于晓明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当时的设计院设计工作少,任务不足。与其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倒不如出去踏踏实实的作出一些实事来。这样不论对于改变设计院的低迷现状还是对于个人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的,人在必要的时候就应该给自己一些挑战,要永远向着更有生机的地方发展。
就这样,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于晓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过程。后来的结果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然而,创业的过程是十分艰苦的。于晓明买了一本《公司法》,白昼不分地读完之后便投入了战斗。他先成立了三产办,然后联合另外两人成立了公司。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设计功底开展了属于自己的业务。在那两年中,他们搞过设计,作过施工,一次次地签合同,一次次地亲临工地指挥施工,一次次地挥汗如雨,也一次次地体会着收获的喜悦……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在那两年设计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于晓明楞是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公司效益相当好,那时于晓明一个月的收入已相当与设计院几个月的薪水。应该说他作的是很成功的。但于晓明说自己最大的收获还是通过那两年的经历而学到的在单位学不到的东西。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以后的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动力。也是自己保持良好心态的基础。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艰辛、痛苦、失败,也品尝到了甘甜、喜悦与成功。对于于晓明来说创业是艰辛的,创业也是充满激情的。一路走来,于晓明成熟了许多也稳健了许多。
两年后,设计院竞争上岗,考虑到诸方面的因素,于晓明放弃了如日中天的事业又重新回到了设计院。但是回顾那时,他仍是不悔的。于晓明说那段经历将是他生命中一笔宝贵的无形财富。值得一生珍藏。
一路风雨一路歌,我想着也许就是对于晓明两年创业的最好评价。
乒乓球高手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要给于晓明拍一张照片.于晓明很不好意思的笑了,指指自己身上的衣服说:“今天穿的太休闲,太随便了,不太正式,那怎么行!”我们一致表示没关系后。他又说:“穿的这么休闲主要是下午要打乒乓球。”听到这里我们立刻来了兴致。在我们的追问下于晓明谈起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乒乓球。
谈起乒乓球于总一改刚才严肃认真的面庞,满脸笑容。原来于总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是校乒乓球队的队员。还参加省里的乒乓球赛获得团体第四明。参加工作之后仍然钟情于乒乓球。繁忙的工作中需要一些轻松的因素来调节。对于于晓明来说,打乒乓球就是最好的选择。
于晓明的生活安排的极有规律。一、三、五下午打乒乓球。一来锻炼身体。二来放松心情。这对心态也是很好的调节。于总说:打起乒乓球来自己也觉得年轻了好多,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的乒乓球台前。这些年来,一、三、五下午打乒乓球的习惯从未改变,风雨无阻。于总说自己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只爱乒乓球,打球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时间打乒乓球,我们看到于总的中指上都磨了一层厚厚的老茧。说着他从办公桌里拿出一副球拍,让我们估价。我们摸了摸感觉非凡。于总介绍说,球拍是王中王牌的,日本进口,一副2000多元。那是他最爱的球拍。挥舞起来十分顺手。
看着于晓明对球拍珍爱的样子。我们仿佛看见了他挥舞球拍时的矫健身影。
尾 声
于晓明与社会实践服务团成员合影留念
|
听了于晓明的话我们沉思了很久。我想我们会记住他的话,我们也祝愿于晓明的路越走越宽。
“建大学子齐鲁行”实践团
回访录整理:王灿 丁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