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 HotTags
当前位置:  开发笔记 > 前端 > 正文

第三章生产要素市场

《市场经济概论》(3)生产要素市场一第三章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从实体角度看,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经济概论》(3)生产要素市场一

第三章 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从实体角度看,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不是以计划为基础,而是以市场为基础。因此,每一种生产要素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资源配置市场。
一、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力市场的客观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
1、我国劳动力市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1)自改革以来,我国出现大量的外商独资企业,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企业。在外商企业做工的职工应当是100%的雇佣工人,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应当是100%的商品。在这里,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外商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这是典型的劳动力市场,是马克思《资本论》中论证过的,是不存在疑问的。
(2)自改革以来,我国出现大量的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这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这里做工的职工也是被雇佣的,是可以随时被解雇的,也就是说,企业不是职工的。因此,企业与职工之间仍然是买卖劳动力的关系。在这里,也存在劳动力市场。
(3)自改革以来,我国出现大量的私营企业,这是以雇佣劳动力为前提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这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私营企业主,而劳动力的所有者是劳动者,劳动者与私营企业主之间的关系是买卖劳动力的关系。在这里,虽然私营企业主不被称为资本家或资产阶级,但企业主与工人之间也是一种雇佣关系。很显然,劳动力市场在这里是存在的。
(4)自改革以来,我国出现大量的个体企业主,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劳动者。从这种纯粹意义上说,不存在劳动力的买卖和劳动力市场。但是,个体企业绝大多数都不是纯而又纯的,个体企业主总是或深或浅地涉入劳动力市场。例如,个体企业主在生产任务较多而自己家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就会花钱雇工,即使是雇一个两个工人,也算是存在劳动力市场。
(5)自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民家庭承包制,出现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的千千万万个经济实体。农民家庭人口多少不同,劳动力强弱不同,在农忙季节,农民之间互相花钱雇佣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有的农民家庭从事工商业,农活靠雇人劳动;有些农民进城或到外地农村,从事建筑业、修理业等雇佣劳动。这些事实说明,在农村,在八亿农民中,劳动力市场也是客观存在的。
(6)自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大都实行了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等经营方式,公有经济中掺进了私有经济成分,按劳分配中掺进了资金分红和风险收益,再不是过去纯计划经济那一套了。特别是打破大锅饭和铁饭碗之后,职工由固定工制改为合同制,企业可根据生产任务的多少随时招收或解雇工人。因此,过去那种所谓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传统理论破产了。也就是说,劳动者只有被企业雇佣时,其劳动力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当劳动者被企业解雇或未雇时,其劳动力就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因此,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劳动者的劳动力也是商品,也是被买卖的对象,也存在劳动力市场。
以上事实说明,在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正在由小到大逐渐发育起来。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化,它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完善和成熟。
2、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市场经济的根本特点是以市场为基础和导向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就是指劳动力资源,它是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借以发挥作用的主导性和决定性因素。没有人力资源即劳动力资源,其他社会资源就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只有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决定作用,才能使整个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由此可见,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料的配置以市场为导向,劳动对象的配置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信息、金融、房地产等要素配置都以市场为导向。如果唯独劳动力的配置以计划为导向,不以市场为导向,那么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体制和机制就不相协调,就会碰车,就会一事无成。同样,如果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都是健全的,唯独缺少劳动力市场,那么整个市场体系就是不完整的,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可以没有劳动力市场,而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发展
劳动力市场;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然会出现劳动力市场。这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人们承认或不承认,劳动力市场都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发展、壮大着。
3、冲破有关劳动力市场的重重误区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不承认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并为此制造了许多理论上的误区,现在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予以彻底澄清的时候了。
(1)把劳动力等同于人、人民和公民,否认劳动力商品的存在。有些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人是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国家公民对国家的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人民不能把自己卖给自己,公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不是商品。以上的误区在于混淆了劳动力与人、人民和公民的概念区别。我们认为,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不等于人,也不等于人民和公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政治上,人民和公民是国家主人;但在经济上,人的劳动能力即劳动力是可以成为商品的。这种劳动力商品既可以出卖给自已之外的其他法人或自然人,又可以出卖给包括自已做主人的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例如,可以把自己的劳动力商品出卖给私营企业主;也可以把自己的劳动力商品出卖给自已做主人的集体企业;还可以把自己的劳动力商品出卖给自已做主人的国有企业。
(2)把劳动力等同于劳动者,否认劳动力买卖的存在。有些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是现实的劳动者,都能按国家计划各尽所能地从事劳动,都能充分就业,不存在失业问题。因此,劳动者就是劳动力,劳动力就是劳动者;劳动者能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劳动者就用不着自己出卖自己了。以上误区在于混淆了劳动力与劳动者的概念区别。我们认为,劳动者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而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劳动者向个人或企业,包括劳动者所在国有企业出卖劳动力,并不是自已出卖自已。有的劳动者购买了本企业的股票,可以说拥有对本企业财产的部分所有权.但是,他在本股份制企业劳动,仍然是出卖劳动力,并不是自已出卖自已。
(3)把劳动力等同于劳动、劳务,否认劳动力市场的存在。有些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不能成为商品,不能有劳动力市场,而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又是客观事实。怎么办呢?于是人们便将这种劳动力市场叫做劳动市场或劳务市场。以上误区在于混淆了劳动力与劳动和劳务的概念区别。我们认为,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务是第三产业服务劳动的总称,劳动和劳务都不是劳动力。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分析研究,劳动和劳务只有在劳动力出卖给他人后才会存在,因此,劳动和劳务不是商品,不存在劳动市场或劳务市场;只有劳动力是商品,劳动力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把劳动力价格说成劳动价格,是对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价格本质的掩盖。如此看来,否认
劳动力市场的误区,不仅与当代市场经济新观念相对立,而且与马克思时代的传统观念也相违背了。
(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商品随着价值规律的作用变化,其供给与需求是时常发生变化的。我们市场营销者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协调和平衡。
1、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力的供给就是指劳动力资源状况。劳动力供给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制约,这些因素主要有:
(1)人口数量状况。人口是劳动力资源再生产的基础,现有劳动力都是不久前出生的人口。在儿童成活率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社会劳动力供给量与人口出生量基本上是一致的。十几年前人口出生率高,出生人口数量多,现有劳动力供给量就大,增长就快;反之,十几年前人口出生率低,出生人口数量少,现有劳动力供给量就小,增长就慢。因此,人口数量与劳动力供给量成正比。
(2)人口年龄构成。劳动者数量不等于人口数量,劳动者数量是人口数量的一部分。人口按年龄高低可分为少年人口、劳动人口、老年人口三部分。当总人口为一定量时,如果少年和老年人口增加时,劳动人口就会减少,劳动力供给量就会减少;相反,如果少年和老年人口减少时,劳动人口就会增加,劳动力供给量就会增加。从动态角度看,一定时期劳动人口的比重,既受少年人口进入劳动人口数量的影响,又受劳动人口进入老年人口数量的影响。当少年人口中进入劳动人口的数量大于劳动人口进入老年人口的数量时,劳动人口的数量就会上升,劳动力供给量就会上升;反之,当少年人口中进入劳动人口的数量小于劳动人口进入老年人口的数量时,劳动人口的数量就会下降,劳动力供给量就会下降。
(3)劳动年龄规定的变动。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不同,其劳动年龄的上限和下限各不相同。例如,在我国,国民义务教育年限为初中毕业,根据这一要求,劳动年龄的下限定为16岁。而有的国家根据国民义务教育年限为高中毕业或小学毕业的要求,劳动年龄的下限便低于或高于我国。至于劳动年龄的上限,主要根据各国人口体质状况和劳动人口数量状况而定,其上限规定的执行往往是不太严格的。我国劳动年龄上限规定男60岁,女55岁,但退休后继续劳动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国家有关劳动年龄的规定,对劳动力的供给量是有直接影响的。如果劳动年龄上限提高,会使劳动力供给量增加;如果劳动年龄上限下降,会使劳动力供给量减少。
2、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的需求,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工作岗位对社会劳动力的招收需要。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
(1)产业规模的变化。社会产业规模的变化,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规模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一般来说,社会产业规模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增加;产业规模发展速度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增长速度也会加快。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及其提高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劳动力的需求量变化。一方面,物质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意味着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能利用更多的劳动工具或加工更多的劳动对象,会改变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在这里,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劳动力人数成反比例,即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生产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反之,劳动生产率水平降低,生产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会增多。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非
物质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却可能会相对或绝对增加。
(3)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和各部门行业之间技术装备水平不同,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同,各自对劳动力需求的多少也大不一样。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会引起劳动力在各个部门需求比例的变化。例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逐渐下降;而由于第三产业的扩大,又使劳动力的需求量有所上升。
3、劳动力的供求平衡
社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主要是研究在较长时间内劳动力资源总量和需求总量的变动情况,从中找出协调的途经。其具体方法如下:
(1)计算劳动力供给总量。其公式是:社会劳动力供给量 = 符合劳动年龄人口数 + 未到劳动年龄但实际能参加劳动的人数 + 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能参加劳动的人数 - 符合劳动年龄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 。
(2)计算劳动力需求总量。其公式是:社会劳动力需求量 = 国有职工人数 + 集体职工人数 + 农业劳动者人数 + 城乡个体私营企业劳动者人数。
(3)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 社会劳动力供求平衡,就是将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加以比较,算出差额,设法加以解决。一般说来,当劳动力的需求超过供给时,应主要依靠多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生产,提高劳动力基金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求得供求平衡。 相反,当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时,应主要依靠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多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基础上扩大劳动就业等措施,实现供求平衡。
(三)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优化劳动就业结构和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途径。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主要是处理好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的分配比例。
1、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力的比例
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力的分配比例,是社会劳动力分配比例中最基本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非农产业的发展。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究竞能够拿出多少劳动力来发展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主要取决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能够为社会提供多少农副产品;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幅度。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随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业劳动力占比例将有下降趋势,非农产业占比例将有上升趋势。
2、物质生产劳动力与非物质生产劳动力的比例
生产劳动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非生产劳动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也是社会总劳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者都是必需的。其中,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制约着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力的规模和速度;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力的增加,必须同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水平相适应。从长远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生产部门劳动力所占比例将有下降趋势,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力所占比例将有上升趋势。
3、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劳动力的比例
由于全国范围内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不平衡,所以劳动力在我国各地区的配置也大有区别。一般来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稠密,劳动力资源量大;而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比较稀少,劳动力资源不足。因此,在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时,我们既要考虑近期经济效益的高低,又要考虑长远社会效益的大小;既要通过市场调节使东部地区保留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又要通过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法,吸引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到西部地区去开发建设,以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四)职工队伍的调节
职工队伍是指在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工作并领取工资收入的人员。职工队伍的状况如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职工队伍规模的制约因素
社会职工队伍规模的大小,受许多因素制约,这些因素主要有:
(1)企业和社会固定生产基金增长幅度。生产建设部门和企业固定生产基金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增加职工人数。职工队伍的人数多少,是与企业和社会固定生产基金增长幅度成正比变化的。
(2)企业和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幅度。随着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一定的资本总量中,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比重有下降的趋势,用于生产资料的那部分比重有上升的趋势。因此,企业和社会资本对劳动力即职工的需求量有相对减少的趋势,即职工队伍的扩大与
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
(3)企业和社会生产总量的增长幅度。在劳动生产率一定的条件下,企业和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总量的提高,与职工队伍的规模成正比。生产量增长速度越快,要求职工队伍规模增长速度也越快。
(4)企业和社会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在职工平均工资一定的条件下,企业和社会工资总额越多,职工人数也越多;相反,工资总额越少,职工人数也越少。工资总额与职工人数成正比。
(5)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在企业和社会工资总额一定的条件下,企业和社会职工平均工资越高,职工人数越少;相反,职工平均工资越低,职工人数越多。职工人数与职工平均工资成反比。
此外,职工队伍的规模还受市场消费品供求状况、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总之,职工队伍规模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相关的。
2、社会职工队伍的供求平衡
(1)职工需求量。职工需求量包括三大类:一是物质生产领域对职工的需求量,二是流通领域对职工的需求量,三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对职工的需求量。其计算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基本生产工人需求量,可以用产量与劳动生产率相除求得;辅助工人需求量,可以用基本生产工人与辅助工人相应比例进行计算;服务部门职工需求量,可以用服务工作量的一定比例进行计算。当社会或企业对职工的总需求量求出后,减去现有职工人数,就等于需要补充增加的职工需求量。
(2)职工供应量。在我国目前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下,职工的主要来源是: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等。此外,还包括不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待业人员,农村闲余人员等。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雄厚,职工供应量充足。
(3)职工供求平衡。职工需求量和供应量的平衡,是建立在对劳动力资源和需要的历史和现状全面分析基础上的。在城镇劳动力需要大于资源时,可以适当吸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在城镇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就要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并广开就业门路,鼓励待业人员个体就业或集体就业。
3、劳动制度的改革
(1)劳动制度改革的目标。十几年来,劳动制度的改革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其原因是没有冲破计划经济的大框子。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提出社会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这就为我国劳动制度改革明确了方向。因此,可以说,我国劳动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打破以计划为基础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旧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新体制。一句话,劳动力配置以市场为基础。
(2)劳动制度改革的实质。劳动制度改革的实质是要建立劳动者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劳动者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工作和劳动,克服懒惰和不负责任的旧习气。
(3)劳动制度改革的前提。劳动制度改革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建立劳动力市场。要承认劳动力是商品,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劳动力不是企业所有,不是国家所有,而是个人所有。允许劳动者自由流动,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和地区。允许企业和事业单位根据需要招收职工和辞退职工,并同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4)劳动制度改革的关键。劳动制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政府能否转变职能。如果政府仍像过去那样,对劳动力分配实行指令性计划调配,那么劳动制度的改革便是一句空话。只有本着政企分开的原则,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利,从宏观调控上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劳动制度改革的目标。

(此专著发表于1993、5、1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20万字。主编王振岳、张凯文、聂鸣。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佳木斯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社联市图书馆等优秀研成果奖。)

 

《市场经济概论》(3)生产要素市场二

二、劳动资料市场
(一)劳动资料的构成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劳动工具及其它物质条件的总称。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一起,被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资料由劳动工具、能源动力、运输工具、基础设施四部分构成。
1、劳动工具
劳动工具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包括机器、容器和手工工具。在漫长的人类生产活动中,劳动工具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手工石器阶段。在原始社会,人们以原始人群为单位的集体狩猎和采集获得生存资料。此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主要以石器为生产工具,进行简单的手工劳动。
(2)手工铁器阶段。在古代社会中,铁和铜的发现和利用,使人们的劳动工具获得了突破性的进步,从石器工具进入了铁器工具。铁器工具的出现,使人类从石器时代转变为铁器时代,使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这时候,仍然处于手工工具阶段。
(3)普通机器阶段。在近代社会中,蒸气机和电子技术的发明,使人类进入机器大生产社会,机器代替了人的手工劳动。从此,人类实现了机器制造工具、机器制造机器的愿望,从手工工具阶段进入普通机器阶段。
(4)智能机器阶段。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和利用,使人类从普通机器阶段进入智能机器阶段。此时的智能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而且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生产力由机器制造机器阶段进入了机器操纵机器的阶段。目前,生产工具正向高效能、低消耗、智能化方向发展着。
2、能源动力
能源就是为生产和生活提供能量和动力的资源。而劳动资料构成中所包含的能源,是指为劳动工具、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供的动力能量资源。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1)原始能源动力。人类最原始的能源动力就是人体自身,人们通过肌体的活动操纵简单工具进行手工劳动,创造产品。人力成为最原始的能源动力。
(2)古代能源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发明了畜力、风力、水力。从而,大大减轻了人力的负担,人们可以利用这些自然能源动力进行手工劳动,创造产品。由单一人力能源过渡到多种动力能源。
(3)近代能源动力。随着蒸气机的发明和应用,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利用,随着电的发明和应用,人类的动力能源从单一的天然能源时代,过渡到天然能源和人造能源相并存的时代。
(4)现代能源动力。随着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核能、地热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新能源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从而,人类的动力能源从单一的常规能源时代,过渡到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相并存的时代。
3、运输工具
运输工具就是实现货物或旅客在区域之间位置移动的劳动资料的总称。作为生产要素的运输工具,主要是实现生产所需货物位置移动的劳动资料的总称。从古到今,运输工具的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古代运输工具。人类最初的运输工具主要靠自然力和简单的手工工具。例如,畜力运输、木船
运输、江河漂流运输、冰雪滑动运输等。此时的动力主要是人力、畜力、水力、风力等自然力。
(2)近代运输工具。自从机器和电力出现后,运输工具便由手工工具阶段转入机器工具阶段。出现了以蒸气机、内燃机和电力为主要动力的汽车、机船、火车、飞机等运输工具。
(3)现代运输工具。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传统运输工具越来越先进,向高技术、高效能方向发展。同时,出现了航天飞机等新的现代化运输工具。
4、基础设施
生产要素中的基础设施,是指为物质生产顺利进行而提供的一般性的条件。例如,厂房、仓库、铁路、公路、桥梁、车站、码头、机场、人工水域、通讯设备、供水设备、排水设备、供电设备、供热设备、安全设备、环保设备等,都属于基础设施系统。
(二)劳动资料的功能
1、劳动资料是劳动者肉体器官的延长、补充和强化
自从人类用石块和木棍为简单工具从事简单的狩猎和采集劳动起,人类就把劳动资料当作自己肉体器官的延长、补充和强化。正是有了一定的劳动资料,劳动者的体力、智力、视力、听力、推力、承受力等才突破了生理的界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每一代新的劳动资料的产生,都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这一变化又必然推动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变化,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例如,由人手的延长、补充和强化,出现了各个层次的劳动工具,从手工工具,到半机械化工具,再到全面机械化电气化工具,使人类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又如,由人耳的延长、补充和强化,出现了电话、收音机;由人眼的延长、补充和强化,出现了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电影、电视、录像机等;由人腿的延长、补充和强化,出现了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所有这些,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劳动资料是劳动力发挥其功能的形式和手段
(1)劳动者只有推动一定的劳动工具,其体力和智力消耗才能转化为劳动消耗,即使用价值生产的消耗。否则,劳动者不使用任何劳动工具而发生的体力和智力消耗,不能算是生产消耗,充其量只能算是生活消耗。因此,只有劳动者与一定的劳动工具相结合,才能实现劳动力价值的转换,才能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劳动者只有以一定的劳动条件为物质基础,才能实现与劳动工具的结合,其劳动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劳动力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劳动者要实现与汽车、火车等劳动工具的结合,必须与公路、铁路等劳动条件的配合和协助;劳动者要实现与机器、工具的结合,离不开厂房、供电、供水等必要的劳动条件。
(3)劳动资料的发展必然促使劳动力水平不断提高。每一种新的劳动资料的发明和应用,都会使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产生一次飞跃,从而提高劳动力的水平。例如,蒸气机的应用,使劳动者普及了机械操作技能;电力的应用,使劳动者普及了电的知识和技能;当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必将使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3、劳动资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大杠杆
劳动资料处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使劳动者借助于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使劳动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劳动者为了生产出自已所需要的产品,就要与劳动对象相接触,并按照自已的愿望作用于一定的劳动对象,而劳动资料就是这一过程的媒介和杠杆。农民通过农业机械和农具从事农作物生产,生产出粮食和经济作物,满足人们食物需要。纺织工通过纺织机械和工具从事纺织生产,生产出布疋,满足人们穿衣需要。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只有通过一定的劳动资料才能作用于劳动对象,形成生产使用价值的现实力量。劳动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对象被加工的范围、数量、深度,以及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品种、规格、数量和质量。
4、劳动资料的性质制约着生产组织形式
在手工工具时代,劳动者大都是进行单独的、分散的个体小规模生产,劳动者对劳动对象作用的范围较小,程度较低。而在机械化自动化时代,对专业化分工协作要求很高,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必须在社会化大生产的企业组织形式下才能更好地结合,于是出现了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国际市场等超大型经济组织。随着劳动资料的不断进步,生产组织形式将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5、劳动资料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者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04页。)手工劳动资料是古代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机器和电力是近代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在现代先进的劳动资料条件下,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者和劳动对象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水平,从而必将引起生产力性质的变革。因此,劳动资料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变革的推动器和测量器,是衡量人类社会各阶段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
(三)劳动资料的市场配置
1、劳动资料市场的客观性
(1)劳动资料是商品,而不是披着商品外衣的产品。长期以来,我们受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是无商品社会论断的影响,不承认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合法地位。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判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性质区别的重要根据,因此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商品属性的问题持保留态度。从斯大林到***,都把生活资料当作正式的商品、真正的商品,而都把生产资料当作披着商品外衣的假商品、真产品。由于这种观点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资料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机器、厂房、运输设施等重要劳动资料,都是指令性生产、指令性调拨的产品。这种旧体制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失败的教训中我们认识到,发展商品经济不能持保留态度,不能缩手缩脚,必须把生产要素都推向市场,把劳动资料当成真正的商品,正式地进行买卖交易。
(2)发展劳动资料市场是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国民经济,不仅要利用国内资源,发展国内市场;而且要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国外市场。而要发展国外市场,就必须发展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必须进行劳动资料的买进或卖出。只有把劳动资料当成商品,在国内市场自由买卖,才能自由地进口或出口,才能使我们得到先进适用的劳动资料。特别是当我国恢复国际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后,外国的劳动资料进入我国,给我国市场带来冲击,我们就必须接受这一挑战,并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我国劳动资料市场,使我国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台阶。
(3)劳动资料配置以市场为基础优越于以计划为基础。改革以来各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配置劳动资料这一生产力资源,以市场为基础配置比以计划为基础配置优越得多。这是因为:一是市场对劳动资料的供求状况反应比较灵敏,便于及时协调生产和需求;二是市场经济中的劳动资料流向是合理的,哪里经济效益高,它就往哪里流动,因此有利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三是市场调节劳动资料的配置,会大大提高劳动资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节约,避免浪费。
总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下,原来被套在劳动资料商品上的枷锁被打开了,劳动资料商品市场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了。
2、劳动资料流通的主要特点
劳动资料流通与一般生活必需品的流通相比,有许多特点:
(1)劳动资料通过流通环节,不是直接进入消费领域,而是再进入生产领域。也就是说,劳动资料这种商品,从生产领域被生产出来后,先进入流通领域完成买卖过程,然后又回到生产领域中来。
(2)劳动资料流通基本上是在生产企业之间进行的。因为劳动资料是生产要素之一,只有生产企业才是主要的买者和卖者。
(3)劳动资料配套性比较强。生产企业所需要的劳动资料,都有一定的性能、规格和工艺特点,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配套性强,可代用性差。一般来说,都要求配套供应。
(4)劳动资料大都采取直达供应或中转供应方式。由于劳动资料往往是大型货物或大批量生产和供应,因此,大都采取直达供应,即直接从生产企业运往购买企业。也有的通过物资部门作媒介进行中转后,再发往购买企业。很少有劳动资料摆在零售柜台出售的现象。
3、劳动资料的供求平衡
(1)劳动资料需求量。劳动资料需求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劳动资料价值量,即补偿基金;另一部分是用于扩大再生产所需劳动资料价值量,即积累基金中用于追加劳动资料的
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劳动资料需求量用劳动资料购买力表示。
(2)劳动资料供给量。劳动资料大都是第一部类生产出来的产品,第一部类生产规模和速度,决定
劳动资料供给量的多少。同时,劳动资料供给量还受进出口和库存变动等因素影响。因此,劳动资料供给量公式为:劳动资料供应总额 = 当年生产总额 + 进口额 - 出口额 +动用库存额 - 增加库存额 。
(3)劳动资料供求平衡。劳动资料供求平衡,就是劳动资料购买力与劳动资料可供量的平衡。实现
劳动资料供求平衡,既要发挥计划调节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把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合理运用。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应采取适当提高购买力或控制供应总额的措施;当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应采取适当增加供应总额或控制购买力的措施。

(此专著发表于1993、5、1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20万字。主编王振岳、张凯文、聂鸣。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佳木斯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社联市图书馆等优秀科研成果奖。)

 


《市场经济概论》(3)生产要素市场三

三、劳动对象市场
(一)劳动对象的分类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加于其上的各种物质实体的总称。它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它与劳动资料一起,统称为生产资料。 劳动对象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类型:
1、按开发程度分类
劳动对象按开发程度,分为原始的劳动对象和开发的劳动对象。原始的劳动对象是指未经人们开发的自然资源。例如,原始森林、原始沼泽、原始荒地、原始河流、原始草原、原始海域、原始山地、原始沙漠、原始矿藏、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微生物等。开发的劳动对象是指己被人们开发过的各种
资源。例如,开采过的森林、治理过的沼泽、开垦过的耕地、治理过的河流、开发过的草原、修理过的海域、开发过的山地、治理过的沙地、开采过的矿藏、养植过的动物、种植过的植物、养植过的微生物等。
2、按加工次数分类
劳动对象按加工次数,分为原料和材料。原料是第一次被人类加工的劳动对象。例如,采伐的原木、种植的粮食、开采的矿石、捕捞的鱼虾、养殖的畜禽、培育的微生物等。材料是再次或多次加工的原料,即第二次或多次加工的劳动对象。例如,加工的木材、加工的面粉、加工的钢材、加工的肉蛋奶、加工的砖瓦沙石等。
3、按作用大小分类
劳动对象按其在生产过程中所起作用大小不同,分为主要原材料和辅助材料。主要原材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劳动对象。例如,拖拉机中的钢材、电线杆中的水泥、香肠中的肉、面包中的面粉、桌子中的木材等。辅助材料是指那些虽然参加生产过程但不构成产品实体的劳动对象。例如,生产钢铁过程中消耗的煤、水、电、气等。
4、按来源不同分类
劳动对象按来源不同,分为生物原材料和矿物原材料。生物原材料是指来自动物和植物的有机物劳动对象。例如,肉、蛋、奶、毛、皮、骨、鱼、粮、棉、麻、茶、菜、果、糖、花、叶等。矿物原材料
是指来自各种矿藏及其加工的无机物劳动对象。例如,煤和煤气、铁和钢材、水泥和水泥板、石油和汽油、黄土和砖瓦、石灰石和石灰、地下水和自来水等。
5、按属性特点分类
劳动对象按属性特点不同,分为金属原材料和非金属原材料。金属原材料是指以金属为实体的劳动对象。例如,钢、铁、铜、锌、铅、铝、金、银、锡、铀等。非金属原材料是指以有机物和非金属无机物为实体的劳动对象。例如,动物、植物、橡胶、塑料、化纤、沙石、水源、煤、石油、天然气、盐、碱、石膏等。
(二)劳动对象市场的客观性
承认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对象是商品,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对象市场,这是我国经济、技术和劳动对象本身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1、劳动对象市场是发展我国原材料商品生产的客观要求
作为劳动对象的原材料是不是商品?要不要大力发展原材料商品生产?这是我国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做出肯定答案的疑难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对重要的劳动对象物资实行统一管理的体制,如,对钢材、木材、水泥、石油、煤炭等重要的原材料,都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严重挫伤了这些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我国的原材料生产速度大大低于加工工业生产速度。加上原材料价格偏低,造成原材料生产企业亏损严重,效益很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因素。原因何在?出路何在?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不把原材料当商品看待,不大力发展原材料商品生产。要想扭转这一困难局面,重要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原材料劳动对象市场。这是因为,只有建立完善的劳动对象市场,劳动对象才能以市场为基础进行合理流动,原材料生产企业才能增强活力,激发动力,才能给社会提供质高量足的原材料产品,才能解决加工工业的“无米之炊”问题。
2、劳动对象市场是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客观要求
劳动对象在生产力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方面,任何物质资料,包括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以往对劳动对象加工而成的产品。劳动对象是使用价值的物质实体的构成者,没有劳动对象,就没有具体的劳动产品。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只有作用于一定的劳动对象,才能把自已的劳动能力转化为物质资料;没有劳动对象,劳动过程就不能进行。另一方面,劳动对象的性质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劳动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性质和质量。同样的手工工具,石器手工工具决定生产力的低级阶段,铁器手工工具决定生产力的较高级阶段。使用同样的机械工具,在肥沃的土地上使用优良种子,就会获得高产谷物;而在不肥沃的土地上使用劣等种子,就会获得低产谷物。在同样技术设备条件下,不同品位的矿石,就会炼出不同质量和数量的钢铁。这些都说明,劳动对象是影响和制约生产力性质水平的重要因素。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不仅与我国劳动力和劳动资料水平低有关,而且与我国劳动对象水平低有关。我国的大量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我国的原材料生产长期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对原材料的需要,这些都与我国劳动对象市场不够发达有直接关系。因此,要使我国生产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必须加快我国劳动对象的开发和利用;而要实现对劳动对象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大力开放劳动对象市场。
3、劳动对象市场是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浪潮的客观要求
劳动对象中的材料革命,是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劳动对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一变革集中表现在,劳动对象由天然存在物转变为
二次加工和多次加工的原材料,出现了许多更高层次的功能材料,如半导体、光导纤维等。从劳动对象这一变革历程,我们可以概括出它的发展趋势就是:由天然存在物为主,发展到以人类劳动加工的材料为主,再发展到以人类创造的、自然界不能提供的新材料为主。这一趋势具体表现是:
(1)可以作为劳动对象的天然物,己经由存在于地表的发展到存在于地下的,直至存在于地壳深处的;由存在于陆地的发展到存在于海洋的;由存在于地球的发展到存在于外层空间的。
(2)劳动对象的品种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自然界提供的发展到由人加工的,再发展到自然界不能提供而由人类创造的新材料,例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等。
(3)随着劳动对象变革的加深,加工程度的提高,劳动对象的功能也不断增加,人们对劳动对象的开发和利用能力越来越强。由原来的单一利用转变综合利用,利用率也越来越高,劳动对象给企业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大。
(4)劳动对象的革命既是科学技术革命的结果,又是推动科学技术革命的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发现了铀和硅这两种劳动对象,带来了新的材料革命;而这种材料革命又为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化提供了前提。经过人们对铀和硅的再次加工,产生了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材料,产生了核电产业和微机产业,引起了新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一步。
为了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开放劳动对象市场,使劳动对象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劳动对象的供给来源
劳动对象的充足供给,是保障劳动对象市场正常发育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大力开发劳动对象的供给来源。
1、农业原料供给
农业产品是轻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我国轻工业生产中一半以上的原料来自农业。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原料所占比重将逐年下降,但是农业原料的绝对量却会不断增加。为了保证工业原料的来源,必须大力开发农业原料生产:
(1)粮食作物原料。我国的小麦、水稻、玉米、谷子、高梁、豆类、薯类等粮食作物,是轻工业的主要原料。过去,我国粮食产量较低,不能满足全国人民的口粮需要,因此,粮食作为工业原料的作用未能显示出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好转,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因此,粮食原料的供给显得越来越重要。
(2)经济作物原料。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烤烟、麻类、糖类、水果、药材、蔬菜、瓜类等,这是我国传统的轻工业原料。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作物原料不断扩大,加工程度越来越高,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3)牧业渔业原料。牧业和渔业提供的皮革、肉类、水产、乳类、蛋类、毛类、骨类、丝类等原料,是我国轻工业原料的主要原料。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对外出口量越来越大,原料加工的程度越来越精细,产品质量越来越高。
(4)野生动植物原料。野生鸟类、畜类、兽类、草类、树类,是轻工业的重要补充原料。我国野生资源十分丰富,可利用的野生植物有上万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上千种。野生动物也有上千种,主要是小动物、鸟类,也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因此,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野生动植物的饲养和繁殖,不断扩大野生动植物原料的供给来源。
(5)林产品原料。林业同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林业除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木材外,还有各种经济林产品,如水果、干果、饮料、油料、调料等,都是食品工业、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因此,要大力发展林产品原料,扩大林业原料的供给来源。
2、矿产原料供给
工业原料除来自农业外,相当大的部分来自采矿业,如媒矿、铁矿、铜矿、铅矿、锡矿、石灰石矿、石油矿、大理石矿等。矿产原料是冶炼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矿产原料,便没有重工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按照先采掘后加工的客观规律,大力加强矿产原料生产,增加
矿产原料的供给。
3、海洋原料供给
海洋原料包括海洋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量资源等。海洋占地球表面的3/4,海洋中蕴藏的丰富自然资源,是人类取得工业原料、燃料动力原料的巨大基地,我们一定要大力开发海洋原料资源,扩大海洋原料供给。
4、金属材料供给
金属材料是工业原料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类。
(1)黑色金属。主要指钢铁,是制造劳动工具的主要结构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合金钢。现在我国能冶炼出上千种合金钢,轧制出三万多种规格的钢材。不仅解决了火车、汽车、飞机、船舶、农机、重型机械、厂房、电站等所需各种金属材料。而且为制造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核潜艇等高技术领域提供了合格的金属材料。
(2)有色金属。主要指铝、铜、锌、锡、镁、金、银、锗等金属。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金属材料提出了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等方面的高要求,这些要求,普通的钢铁和合金钢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各种有色金属来生产特殊的高级合金钢。
5、合成材料供给
合成材料是人们应用化学方法制造的自然界不能提供的新材料。这些合成材料,有的从盐、碱、芒硝、石膏等非金属矿物中取得;有的从煤、石油、油页岩等燃料资源中取得;有的从动物、植物中取得;有的从空气和水中取得。例如,塑料可以用媒、石油、天然气、食盐、农产品废料、木材等原料制成。各种塑料有各不相同的特征和用途,塑料具有透明、绝缘、耐腐蚀、容易加工等优点,用途很广,可以代替木材、玻璃和部分钢材。随着合成化学材料的发展,轻工业使用工业原料的比重逐渐提高,从而减轻了对农业原料需求量的压力,使劳动对象的供给来源越来越广阔。
(四)劳动对象的需求利用
开发劳动对象市场,不仅要求劳动对象的供给来源质高量足,而且要求劳动对象的需求者使用者做到节能高效和合理利用。其主要途径是:
1、合理选择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的需求者在劳动对象市场上购买劳动对象时,要合理选择,择优购买。由于生产技术不断发展,新型材料不断出现,同一种产品往往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原材料来生产,而同一种原材料又可以用来制造各种不同的产品。同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数量情况也有变化。因此,正确选择原材料是节约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选择原材料时,要考虑产品质量的要求和工艺流程的合理性,尽可能就地取材,减少运输费用,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代用品。例如,用人造材料代替天然原料,用长线原材料代替短线原材料,用较便宜的原材料代替较昂贵的
原材料,用质量高的原材料代替普通的原材料,用新型材料代替传统材料等。通过择优购买,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消耗的目的。
2、综合利用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的综合利用,是提高劳动对象效率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化学加工技术的普遍采用,劳动对象的综合利用越来越被人重视。综合利用劳动对象,可以使物质由一用变为多用,由无用变为有用,由小用变为大用,做到物尽其用。例如,甘蔗是制糖、造纸的原料,而制糖后的废蜜经过发酵处理,可以制造酒精、醋酸、甘油、酵母、丁醇等。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例如,发展煤炭化学工业就是如此:假定煤焦油产值为1,加工成塑料的产值可增加10倍,加工成染料的产值可增加40倍,加工成化学药品的产值可增加80倍。
3、废旧原材料回收再用
在生产和生活中,已经用过的废旧物资很多,如果经人们收集、分类、挑选,可以重新加工成原料或产品,进行再度利用。例如,利用废钢铁炼钢,不但节约生铁的消耗量,而且可以提高钢的质量。此外,从洗胶片的废液中可回收白银,用废旧纤维可以造纸等。据侧算资料,全世界每年城市垃圾中,含铝和铜300万吨,铅85万吨,锌12万吨,而目前的回收率只有3%。因此,要做好废旧原材料的回收工作,为国家节约原材料,同时也避免由于废品造成的环境污染。
4、加强原材料管理工作
加强对作为劳动对象的原材料管理,是原材料使用者的重要任务。要实现原材料的节约使用和合理使用,首先必须制定科学的原材料消耗定额。原材料消耗定额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应消耗的最低限度的
原材料数量。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产品生产的有效消耗,加工工艺引起的废料,不能回收的损失。制
定原材料消耗定额,必须考虑当代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把它用于生产的最大可能性,尽最大可能减少无效消耗,加大有效消耗的比重,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此专著发表于1993、5、1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20万字。主编王振岳、张凯文、聂鸣。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佳木斯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社联市图书馆等优秀科研成果奖。)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wzy52413616/p/4542079.html


推荐阅读
  • Startup 类配置服务和应用的请求管道。Startup类ASP.NETCore应用使用 Startup 类,按照约定命名为 Startup。 Startup 类:可选择性地包括 ... [详细]
  • 本文总结了汇编语言中第五至第八章的关键知识点,涵盖间接寻址、指令格式、安全编程空间、逻辑运算指令及数据重复定义等内容。通过详细解析这些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汇编语言的高级特性。 ... [详细]
  • DNN Community 和 Professional 版本的主要差异
    本文详细解析了 DotNetNuke (DNN) 的两种主要版本:Community 和 Professional。通过对比两者的功能和附加组件,帮助用户选择最适合其需求的版本。 ... [详细]
  • 尽管某些细分市场如WAN优化表现不佳,但全球运营商路由器和交换机市场持续增长。根据最新研究,该市场预计在2023年达到202亿美元的规模。 ... [详细]
  • 2023年京东Android面试真题解析与经验分享
    本文由一位拥有6年Android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撰写,详细解析了京东面试中常见的技术问题。涵盖引用传递、Handler机制、ListView优化、多线程控制及ANR处理等核心知识点。 ... [详细]
  • 本文探讨了在Linux系统上使用Docker时,通过volume将主机上的HTML5文件挂载到容器内部指定目录时遇到的403错误,并提供了解决方案和详细的操作步骤。 ... [详细]
  • 探讨如何真正掌握Java EE,包括所需技能、工具和实践经验。资深软件教学总监李刚分享了对毕业生简历中常见问题的看法,并提供了详尽的标准。 ... [详细]
  •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在不依赖第三方库的情况下,使用 React 处理表单输入和验证。我们将介绍一种高效且灵活的方法,涵盖表单提交、输入验证及错误处理等关键功能。 ... [详细]
  • 探索电路与系统的起源与发展
    本文回顾了电路与系统的发展历程,从电的早期发现到现代电子器件的应用。文章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和关键发明,还探讨了这一学科对计算机、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 [详细]
  • QBlog开源博客系统:Page_Load生命周期与参数传递优化(第四部分)
    本教程将深入探讨QBlog开源博客系统的Page_Load生命周期,并介绍一种简洁的参数传递重构方法。通过视频演示和详细讲解,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 [详细]
  • PyCharm下载与安装指南
    本文详细介绍如何从官方渠道下载并安装PyCharm集成开发环境(IDE),涵盖Windows、macOS和Linux系统,同时提供详细的安装步骤及配置建议。 ... [详细]
  • 数据库内核开发入门 | 搭建研发环境的初步指南
    本课程将带你从零开始,逐步掌握数据库内核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重点介绍如何搭建OceanBase的开发环境。 ... [详细]
  • 如何配置Unturned服务器及其消息设置
    本文详细介绍了Unturned服务器的配置方法和消息设置技巧,帮助用户了解并优化服务器管理。同时,提供了关于云服务资源操作记录、远程登录设置以及文件传输的相关补充信息。 ... [详细]
  • 网络攻防实战:从HTTP到HTTPS的演变
    本文通过一系列日记记录了从发现漏洞到逐步加强安全措施的过程,探讨了如何应对网络攻击并最终实现全面的安全防护。 ... [详细]
  • 360SRC安全应急响应:从漏洞提交到修复的全过程
    本文详细介绍了360SRC平台处理一起关键安全事件的过程,涵盖从漏洞提交、验证、排查到最终修复的各个环节。通过这一案例,展示了360在安全应急响应方面的专业能力和严谨态度。 ... [详细]
author-avatar
手机用户2502880237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PHP1.CN | 中国最专业的PHP中文社区 | DevBox开发工具箱 | json解析格式化 |PHP资讯 | PHP教程 | 数据库技术 | 服务器技术 | 前端开发技术 | PHP框架 | 开发工具 | 在线工具
Copyright © 1998 - 2020 PHP1.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1100号 | 京ICP备19059560号-4 | PHP1.CN 第一PHP社区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