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子,绿坝变成了一个热门名词。
不到一周的时间,原本默默无闻的绿坝声名鹊起,热遍全国,热向世界,远到“友邦人士”,近到你家对门,大家突然都在传颂这个软件的名字。工信部花了四千多万买了它,送给我们用,要装在五千万台电脑上,替我们保护孩子,好让他、她免受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危害,或帮助他、她戒除网瘾。
这几乎是一个企业奇迹:绿坝如此之快的,不仅收入了一大笔hot money,成为了软件下载站点的hotsoft,还捎带着成为了搜索引擎的hot keyword、论坛里的hot topic、博客中的hot tag。说不定,还会成为中国IT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正版率最高、用户群最广泛的商业软件。
在许多人眼里,这家来自郑州的以往默默无闻的软件公司和它的合作伙伴,如此的华盖大运从天而降,当然要被放在在公众和媒体的聚光灯下,对其来龙去脉进行一番纤毫毕现的分析、揣摩。
于是,绿坝一词,反复被从互联网管理、家庭教育方式、网络成瘾、网络×××应对、政府采购的透明公开、网络隐私保护、不良信息处置、政府在市场竞争中的角色和定位、电脑安全等无数个角度解读,海外媒体、大陆媒体、政府、网民、家长、专家、互联网和软件业界人士,不同人从中看到了不同的东西。
存在即合理。公众的探究,关注、好奇、惊诧,甚至因知情权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不爽,都在情理之中,尽管这其中的一些结果,在绿坝们甚至工信部的意料之外。
 客观的说,互联网不良信息管制和网络成瘾防范,是绿坝这类软件对于社会的积极价值。互联网是人类信息文明时代的新产物,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新问题,自然需要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新工具。
绿坝这类软件,从其积极一面看,部分解决了某些管理部门、家长、学校这三个群体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技术能力不足、技术资源不够、传统方法无效等。
不过,无论这个软件是什么公司开发的,也不管它是哪个政府部门极力推广的,都无法回避一个根本问题:在中国这个中庸文化积淀已久的人口大国,从网络管理、教育方式改良和东方文化传承方面,如何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学术研究和多角度的实践、积累,建立相应长远的协作机制,探求有效的模式,并找到一套能让老百姓接受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实施。
这样的系统性社会问题,无论绿坝是否打算承担这样的社会使命,是否具有如此的社会责任感,是否有资源进行与其收益相应的技术开发和服务,都需要面对,因为,绿坝这个词,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是以这样的形象亮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