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昕明 | 来源:互联网 | 2023-08-19 08:03
提到“编译原理”,大部分人的首要反应就是苦恼。确实,编译原理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计算机学习中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部分。首次接触编译原理,我也感觉很复杂,难以理解。但是当看过几次之后,对于一些简单知识点
提到“编译原理”,大部分人的首要反应就是苦恼。确实,编译原理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计算机学习中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部分。首次接触编译原理,我也感觉很复杂,难以理解。但是当看过几次之后,对于一些简单知识点的理解就有点眉目了。在这里就将有点眉目的知识写一下。
学习编译原理接触的第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文法。那么什么是文法呢?
文法,语言中的每个句子可以用严格定义的规则来构造。通俗的讲就是:根据一些指定的规则,来确定编程语言的语法,从而实现编译器的功能。
那么文法是如何表示的呢?
文法是由非终结符(大写字母)和终结符(小写字母)以及“—>”组成的。给出几个例子就容易理解了。
A—> a、B—>dba、S—> Ab、adB—>d
通过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非终结符A、B、S,一般是写在左边,而终结符a、dba、b,一般是写在右边的。当然习惯的写法是非终结符用S(Start)表示,写在左边,自然而然的小写的就在右边了,这样也便于我们记忆文法的表示方式。
话说,在1956年的春天,一个叫乔姆斯基(Chomsky)的人发明了上述文法,他觉得有些文法存在着相似的形式,于是他就给文法分了一下类。
首先有一个前提:设有一个组合G=(Vn,Vt,P,S)。其中Vn是非终结符的集合,Vt是终结符的集合,P是推导式的一个集合,S是开始符。就上面的例子来说,A、B、S是Vn,a、dba、b是Vt,整个的集合为P。
0型文法
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文法。它比较宽容,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条件。左边必须要包含这些元素或者元素组合中的至少一个非终结符,右边可以是这些元素的任意组合,这样就构成了0型文法。由于限制最少,所以见到的文法至少是一个0型文法。如:A—> a
1型文法(上下文有关文法)
它在0型文法的基础之上,只添加了一个要求:右边的长度>=左边的长度(终结符或非终结符的个数)。A—> a、B—>dba则是1型文法,而adB—>d不符合1型文法要求
注意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形式 S—> ∑(∑表示空),也是一个1型文法。
2型文法(上下文无关文法)
它在1型文法的基础上,有增加了一个要求:左边必须是非终结符(个数不限)。
如:AB—>de 属于2型文法,而 Aa—>DE则不是,因为Aa中含有a。
3型文法(正规文法)
它是在2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要么一个非终结符推出一个终结符,要么一个非终结符推出一个终结符并且带一个非终结符。
而上图中的左线性、右线性是相互独立的。如:A—>b、A—>bD这是3型文法
但是A—>b、A—>bD、A—>Db则不是3型文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3型文法,它不是左右线性的“组合”,要么都是右线性,要么都是左线性。
好了,关于文法就说这么对。对于文法还是通过实战来促进理解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