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朋友聊天,朋友说我们这代人啊经历过这些重大机遇,就看你能抓住几个了:
1. 房子
2. 互联网产业
3. 比特币
4. 电商
5. 自媒体,短视频
我想了想,房子是被迫抓住了,因为要结婚,咬牙借钱了一大笔钱买了房子,吃到了房价上涨的红利。后来手头宽裕了却没能持续投入,没能抓住2016年的最后一波大涨。
我自己身处软件行业,但是长时间在稳定的外企,等到互联网爆发的时候,又和朋友一起单干去了,也就错过了。
比特币和电商更没有我的事情,由于认知所限,根本没有投入。
自媒体我也是无意间闯入,算是抓住了一个小尾巴,把码农翻身公众号做了起来。
可以想象,未来肯定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机遇,到底怎么样才能抓住呢?
“奇迹年”公众号写了篇文章《机会属于局内人》,我觉得很棒,推荐给大家:
罗永浩在锤子遭遇危机的时候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我必须做手机,做当前最主流的个人计算平台,为未来储备技术和人才,当下一代计算平台革命来临之时,才能有机会站上牌桌,能不能成功另说,起码有了参赛的资格。房地产或家电企业,不论在自己的领域做的多么成功,计算平台变革产生的机会都不可能属于它们。
虽然这些话有为锤子手机失败开脱的嫌疑,但在逻辑上是正确的。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是苹果引领了智能手机革命,而不是手机巨头诺基亚。因为智能手机本质上不是通讯设备,而是一台有着通讯模块的计算机。在智能手机的竞争中,以个人电脑起家,在软件和硬件两个领域都有深厚技术积累的苹果才是主场作战,诺基亚输的并不冤枉。
从这个角度分析就会明白,当机会来临时,吃到最大一波红利的人,往往都是这个机会的“相关人士”。
玩微博的人,应该都刷到过一个ID为“冷笑话精选”的营销号,这个账号背后的男人叫尹光旭,翻开尹光旭的履历就会清楚,他这样的人吃到“微博红利”并非偶然。
2009年5月,大学肄业的尹光旭,在过了半年“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之后,终于思考到了“人生方向”:做豆瓣小组。
豆瓣是以“小而美”著称的网站,当时最大的小组只有15万组员,并且还是数年积累的结果。这个速度对于想要做一番事业的尹光旭来说,当然不可接受,所以他决定“作弊”。
尹光旭召集了3个高中同学,注册100个小号,疯狂添加豆瓣好友,引人进组。由于当时互联网的反作弊技术还不成熟,尹光旭等人的操作并没有受到太多阻碍。经过3个月没日没夜地努力,几人创建的小组“我们都很爱创意”的组员就达到了12万。
有了人,就有了流量,广告主很快找上门希望投放广告,尹光旭几人渡过了创业最难的阶段:从0到1。
2009年11月,开放注册的新浪微博用户数短短几个月就超过了100万,此时已经身为互联网“局内人”的尹光旭,自然不会忽略这个消息,没有多少犹豫,就从有固定收入的豆瓣小组转移阵地,正式开始运营微博。
尹光旭研究发现,在互联网发展初期,收集笑话的网站是最受欢迎的网站类型之一,豆瓣上分享笑话的小组数据也非常好,笑话可以说是人类刚需。据此,他认为历史会在微博重演,于是“冷笑话精选”应运而生,有了豆瓣小组的“运营经验”,冷笑话精选很快成为非名人微博粉丝数量第一的账号。
类似尹光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论坛博客时代就活跃的人,抓住了公众号的红利期,赚得盆满钵溢;在阿里巴巴把流量日益向大卖家倾斜时,一些活不下去的小卖家抓住了拼多多的机会;近几年火爆的跨境电商,从业者大多以前就在做传统外贸。
春江水暖鸭先知,躬身入局,成为那只“江面上的鸭子”,才有可能在“变局”来临之时站上浪潮之巅。
好了,道理讲完了,但是分析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如何入局才是关键。
任何人都不可能准确预测未来,即便强如索罗斯这样的人,也经常把“背疼”做为危险来临的信号。
对于普通人来说,身处机会之中而不自知,几年以后才发现机会曾离自己如此之近,是很正常的事。
不过,预测未来虽然困难,但趋势却并非无迹可寻。
一个现象级的事物,发展趋势一旦确立,机会窗口并非如大家想象的转瞬即逝,而是有可能长达十年,甚至更久。这个时间足够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入行、学习、积累人脉,然后做点什么。
淘宝2003年上线,2010年卖家群体就有“竞争激烈,做不下去”的声音出现,“电商是骗局”的说法也甚嚣尘上。现在我们都知道,在那个阶段,电商非但没有做不下去,反而是黄金时代的起点。
自媒体平台也有相似的发展规律,微博在2012年,公众号在2016年,都曾被评价“已成红海,新人无法出头”,如果你知道这以后涌现了多少优秀的自媒体人,就会明白这个说法有多可笑。
当一个现象级的事物,发展到被所有人熟知,又被一致评价为“竞争激烈,已成红海”,往往就意味着“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这时,风口上的猪将会坠落,真正优秀的产品(或者人)将会突围,这是第二波机会。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问题中的四个领域,无一例外都存在第二波,甚至第三波机会。
然而问题是,“第二波机会”需要做真正困难的事,人们只想做风口上的猪,躺着挣钱。
其实,当风口上的猪也没那么简单,得到一个信息或者发现一个机会,距离“一飞冲天”之间隔着无数光年。
实践上,如果没有长期研究分析,对待信息都是无意识的接收,而不是有意识的观察,即使机会摆在面前,也会视而不见。
硅谷王川提出过一个概念:WTF Moment(我靠时刻)。
意思是说,普通旁观者对产业渐进的演变往往不在意,由于很长时间在外表看不出来变化,慢慢地对各种“狼来了”的叫声变得迟钝和淡漠,但是当影响产业格局的几个“关键参数”越过了临界点,产业变革会迅速发生,影响将深远而惨烈。
普通人没有对某个产业保持长期观察的习惯,每天接收的99%都是无效信息:
谷爱凌是真优秀还是媒体造神;
王力宏和李靓蕾究竟谁PUA了谁;
三哥有多沙雕,美国何时崩溃;
......
这些信息除了占据大脑的“思维带宽”,使我们忽略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外,没有任何用处,不会产生半点生产力。
在信息时代,看什么你就是什么,摒弃垃圾信息,对真正的有价值的领域保持长期观察,才不会忽略“影响产业格局的关键参数”的变化,成为风口上的猪。
(完)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