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 DSL for HTML实例解析
Kotlin DSL, 指用Kotlin写的Domain Specific Language.
本文通过解析官方的Kotlin DSL写html的例子, 来说明Kotlin DSL是什么.
首先是一些基础知识, 包括什么是DSL, 实现DSL利用了那些Kotlin的语法, 常用的情形和流行的库.
对html实例的解析, 没有一冲上来就展示正确答案, 而是按照分析需求, 设计, 和实现细化的步骤来逐步让解决方案变得明朗清晰.
理论基础
DSL: 领域特定语言
DSL: Domain Specific Language.
专注于一个方面而特殊设计的语言.
可以看做是封装了一套东西, 用于特定的功能, 优势是复用性和可读性的增强. -> 意思是提取了一套库吗?
不是.
DSL和简单的方法提取不同, 有可能代码的形式或者语法变了, 更接近自然语言, 更容易让人看懂.
Kotlin语言基础
做一个DSL, 改变语法, 在Kotlin中主要依靠:
三个lambda语法:
- 如果只有一个参数, 可以用
it
直接表示.
- 如果lambda表达式是函数的最后一个参数, 可以移到小括号
()
外面. 如果lambda是唯一的参数, 可以省略小括号()
.
- lambda可以带receiver.
扩展方法.
流行的DSL使用场景
Gradle的build文件就是用DSL写的.
之前是Groovy DSL, 现在也有Kotlin DSL了.
还有Anko.
这个库包含了很多功能, UI组件, 网络, 后台任务, 数据库等.
和服务器端用的: Ktor
应用场景: Type-Safe Builders
type-safe builders指类型安全, 静态类型的builders.
这种builders就比较适合创建Kotlin DSL, 用于构建复杂的层级结构数据, 用半陈述式的方式.
官方文档举的是html的例子.
后面就对这个例子进行一个梳理和解析.
html实例解析
1 需求分析
首先明确一下我们的目标.
做一个最简单的假设, 我们期待的结果是在Kotlin代码中类似这样写:
html {
head { }
body { }
}
就能输出这样的文本:
发现1: 调用形式
仔细观察第一段Kotlin代码, html{}
应该是一个方法调用, 只不过这个方法只有一个lambda表达式作为参数, 所以省略了()
.
里面的head{}
和body{}
也是同理, 都是两个以lambda作为唯一参数的方法.
发现2: 层级关系
因为标签的层级关系, 可以理解为每个标签都负责自己包含的内容, 父标签只负责按顺序显示子标签的内容.
发现3: 调用限制
由于
和
等标签只在
标签中才有意义, 所以应该限制外部只能调用html{}
方法, head{}
和body{}
方法只有在html{}
的方法体中才能调用.
发现4: 应该需要完成的
- 如何加入和显示文字.
- 标签可能有自己的属性.
- 标签应该有正确的缩进.
2 设计
标签基类
因为标签看起来都是类似的, 为了代码复用, 首先设计一个抽象的标签类Tag
, 包含:
- 标签名称.
- 一个子标签的list.
- 一个属性列表.
- 一个渲染方法, 负责输出本标签内容(包含标签名, 子标签和所有属性).
怎么加文字
文字比较特殊, 它不带标签符号<>
, 就输出自己.
所以它的渲染方法就是输出文字本身.
可以提取出一个更加基类的接口Element
, 只包含渲染方法. 这个接口的子类是Tag
和TextElement
.
有文字的标签, 如
文字元素是作为标签的一个子标签的.
这里的实现不容易自己想到, 直接看后面的实现部分揭晓答案吧.
3 实现
有了前面的心路历程, 再来看实现就能容易一些.
基类实现
首先是最基本的接口, 只包含了渲染方法:
interface Element {
fun render(builder: StringBuilder, indent: String)
}
它的直接子类标签类:
abstract class Tag(val name: String) : Element {
val children = arrayListOf()
val attributes = hashMapOf()
protected fun initTag(tag: T, init: T.() -> Unit): T {
tag.init()
children.add(tag)
return tag
}
override fun render(builder: StringBuilder, indent: String) {
builder.append("$indent<$name${renderAttributes()}>\n")
for (c in children) {
c.render(builder, indent + " ")
}
builder.append("$indent$name>\n")
}
private fun renderAttributes(): String {
val builder = StringBuilder()
for ((attr, value) in attributes) {
builder.append(" $attr=\"$value\"")
}
return builder.toString()
}
override fun toString(): String {
val builder = StringBuilder()
render(builder, "")
return builder.toString()
}
}
完成了自身标签名和属性的渲染, 接着遍历子标签渲染其内容. 注意这里为所有子标签加上了一层缩进.
initTag()
这个方法是protected
的, 供子类调用, 为自己加上子标签.
带文字的标签
带文字的标签有个抽象的基类:
abstract class TagWithText(name: String) : Tag(name) {
operator fun String.unaryPlus() {
children.add(TextElement(this))
}
}
这是一个对+
运算符的重载, 这个扩展方法把字符串包装成TextElement
类对象, 然后加到当前标签的子标签中去.
TextElement
做的事情就是渲染自己:
class TextElement(val text: String) : Element {
override fun render(builder: StringBuilder, indent: String) {
builder.append("$indent$text\n")
}
}
所以, 当我们调用:
html {
head {
title { +"HTML encoding with Kotlin" }
}
}
得到结果:
其中用到的Title
类定义:
class Title : TagWithText("title")
通过‘+‘运算符的操作, 字符串: "HTML encoding with Kotlin"被包装成了TextElement
, 他是title标签的child.
程序入口
对外的公开方法只有这一个:
fun html(init: HTML.() -> Unit): HTML {
val html = HTML()
html.init()
return html
}
init
参数是一个函数, 它的类型是HTML.() -> Unit
. 这是一个带接收器的函数类型, 也就是说, 需要一个HTML
类型的实例来调用这个函数.
这个方法实例化了一个HTML
类对象, 在实例上调用传入的lambda参数, 然后返回该对象.
调用此lambda的实例会被作为this
传入函数体内(this
可以省略), 我们在函数体内就可以调用HTML
类的成员方法了.
这样保证了外部的访问入口, 只有:
html {
}
通过成员函数创建内部标签.
HTML类
HTML类如下:
class HTML : TagWithText("html") {
fun head(init: Head.() -> Unit) = initTag(Head(), init)
fun body(init: Body.() -> Unit) = initTag(Body(), init)
}
可以看出html
内部可以通过调用head
和body
方法创建子标签, 也可以用+
来添加字符串.
这两个方法本来可以是这样:
fun head(init: Head.() -> Unit) : Head {
val head = Head()
head.init()
children.add(head)
return head
}
fun body(init: Body.() -> Unit) : Body {
val body = Body()
body.init()
children.add(body)
return body
}
由于形式类似, 所以做了泛型抽象, 被提取到了基类Tag
中, 作为更加通用的方法:
protected fun initTag(tag: T, init: T.() -> Unit): T {
tag.init()
children.add(tag)
return tag
}
做的事情: 创建对象, 在其之上调用init lambda, 添加到子标签列表, 然后返回.
其他标签类的实现与之类似, 不作过多解释.
4 修Bug: 隐式receiver穿透问题
以上都写完了之后, 感觉大功告成, 但其实还有一个隐患.
我们居然可以这样写:
html {
head {
title { +"HTML encoding with Kotlin" }
head { +"haha" }
}
}
在head方法的lambda块中, html块的receiver仍然是可见的, 所以还可以调用head
方法.
显式地调用是这样的:
this@html.head { +"haha" }
但是这里this@html.
是可以省略的.
这段代码输出的是:
haha
最内层的haha反倒是最先被加到html对象的孩子列表里.
这种穿透性太混乱了, 容易导致错误, 我们能不能限制每个大括号里只有当前的对象成员是可访问的呢? -> 可以.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 Kotlin 1.1推出了管理receiver scope的机制, 解决方法是使用@DslMarker
.
html的例子, 定义注解类:
@DslMarker
annotation class HtmlTagMarker
这种被@DslMarker
修饰的注解类叫做DSL marker
.
然后我们只需要在基类上标注:
@HtmlTagMarker
abstract class Tag(val name: String)
所有的子类都会被认为也标记了这个marker.
加上注解之后隐式访问会编译报错:
html {
head {
head { } // error: a member of outer receiver
}
// ...
}
但是显式还是可以的:
html {
head {
this@html.head { } // possible
}
// ...
}
只有最近的receiver对象可以隐式访问.
总结
本文通过实例, 来逐步解析如何用Kotlin代码, 用半陈述式的方式写html结构, 从而看起来更加直观. 这种就叫做DSL.
Kotlin DSL通过精心的定义,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使用者更加方便, 代码更加清晰直观.
参考
- 官方文档: Type-Safe Builders
- Domain-Specific Languages In Kotlin
More resources:
- Kotlin之美——DSL篇
- From Java Builders to Kotlin DSLs
- Oversimplified network call using Retrofit, LiveData, Kotlin Coroutines and DSL
Kotlin DSL for HTML实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