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内容实践性很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对计算机这个应用工具的使用。
[关键词]精讲多练 动手能力 培养
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工具课已经成为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其创造力、想像力的发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留给学生个人发挥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他们掌握计算机这个工具的应用,而不至于让它成为学生考试的负担。下面结合我几年来讲授此课程的经验,将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除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情感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动力,当学生带着问题步入知识的殿堂,就会产生一种饶有兴趣的感受,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忍受。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精心准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做到各个教学环节中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融合,从而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目的,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也是学生能否学好该门课程的关键。
二、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
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很多,而且大部分教材都图文并茂,多数实践操作内容学生自己参照教材就能完成。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内容的讲解要合理,不必满堂灌,把学生会不会的都讲一遍;应该重点讲授学生难于理解和操作容易出错的地方。多留一些时间来解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实验课只是演示不宜掌握的操作让学生看,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例如:我在Word 2003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制作黑白字,主要讲解创建黑白字的原理,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文本录入、艺术字的创建、图片的'基本操作可以一概不讲,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像力完成实验内容。教师则观察学生的操作,对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操作错误,及时进行提示和指正,便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可以为教师今后教学收集资料。
三、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独特感、直观形象感。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对于一些学生不易明白或不易理解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制作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观看,便于学生理解,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比例,提高上机实验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内容讲解和上机操作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也不能只讲解不上机,应该做到讲练结合,并且时间分配应该合理。根据我个人总结,较合理的理论与上机的时间比例是1:1.5,做这样的比例安排,目的是通过学生实际操作便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使教学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我们要求每次上机实验都给学生规定明确的实验目的,完成一定的任务。上机练习题目全部是实际应用开发题目,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和重复,从而启发学生开拓创新。我们课题组老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精心设计了一批既覆盖讲课内容,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例。通过对这些实例的上机练习,既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五、课程设计
学生学完课程之后进行一到二周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教师既可以做规定题目,也鼓励学生出去做调研,根据实际需要自选课题。课程设计上教师要规定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设计规范,书写正规的技术文档。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开发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学习计算机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和主动的参与才有可能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不能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从提高接受知识的主动性转到初步自主地学习。教师所做的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设计教案、教学内容这么简单,而应该是设计怎么教,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并且不能只是采用灌输知识的方法,而应该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应该边教边总结,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设计活泼新颖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1]蒋宗良.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1(5).
[2]李芒,徐承龙.PBL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1(6).
[3]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