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概述
1.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 1946 年,名字是 ENIAC (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
主要是为了解决弹道计算问题。 ENIAC 不能存储程序,只能存 20 个字长为 10 位的十进
制数。 ENIAC的问世,宣告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2. 1946 年,美籍匈牙利科学及冯· 诺依曼撰写 《关于电子计算机逻辑结构初探》 ,提出 “存
储程序”的概念,奠定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确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基
本结构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3. 根据冯· 诺依曼的改进方案, 科学家研制出了第一台具有存储程序功能的计算机 EDVAC。
EDVAC计算机由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使用二进制进行
运算,将指令和数据存储到计算机里。
4. 现代电子计算机仍被称作冯·诺依曼计算机。
5. 按照使用的电子元器件种类把计算机发展阶段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代: 1946-1957 ;电子管;体积巨大,耗电量大,存储容量小;每秒几千次至几万
次;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软件) ;二进制编码机器语言编写程序;军事与科学计算。
第二代: 1958-1964 ;晶体管;体积缩小,容量扩大;功能增强;可靠性提高;每秒几
万次至几十万次; 接近于自然语言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 数据处理和事务管理,
工业控制;主存储器是磁芯存储器,外存储器开始使用磁盘。
第三代: 1965-1970 ;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体积大大缩小,内存容量进
一步增加, 耗电量减少, 功能更强大; 每秒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 多种高级程序语言 (软
件) ;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开始使用操作系统。
第四代: 1971-至今;大规模集成电路( 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性能大幅度
提高;每秒几千万次到千百亿次;出现数据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面向对象语言;
计算机往巨型和微型两极发展。微型计算机( PC)在第四阶段出现。
第五代:未来;真正智能化的非冯·诺依曼计算机。
总结:未来计算机向着举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发展。
6. 微型计算机( PC 或个人电脑)以微处理器为基础,配置内存储器和输入输出( I/0 )接
口,遵循冯· 诺依曼体系结构, 由运算器、 控制器、 存储器、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运算器和控制器被集成在一个芯片上, 称为微处理器( CPU),微处理器的性能决定微型
计算机的性能。
7. 根据微处理器的字长和功能,可将微型计算机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 4 位和 8 位微处理器时代;采用 PMOS 工艺,集成度低,主要采用机器语言
和简单的汇编语言。 (1971-1972 )
第二阶段: 8 位微处理器时代;采用 NMOS 工艺,集成度和运算速度提高;具有典型的
计算机体系结构和中断、 DMA 控制功能;除了汇编语言,出现了 BASIC、FORTRAN等高
级语言和相应的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后期出现了操作系统。 (1973-1977 )
第三阶段: 16 位微处理器时代;采用 HMOS 工艺;采用多级中断、多种寻址方式、段
式存储结构;配置了软件系统。 (1978-1984 )
第四阶段: 32 位微处理器时代; 首次增加了一个内置的数学协处理器, 将复杂的数学功
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大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