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 HotTags
当前位置:  开发笔记 > 程序员 > 正文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在美国,上帝偏待那些拥有能够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而不管这个人是哪个行业来的。在电视上,话语是通过视觉形象进行的,如果一个人长得不好看,不管他多么能言善辩也会因为形象不佳而淹没他出色的逻辑和思想(

在美国,上帝偏待那些拥有能够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而不管这个人是哪个行业来的。在电视上,话语是通过视觉形象进行的,如果一个人长得不好看,不管他多么能言善辩也会因为形象不佳而淹没他出色的逻辑和思想(所以有思想的丑人能成为电视名人的机会还是不多的,除非他在其他的娱乐性上很出色)。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指导着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但我们却不注意它的这种介入。比如钟表。钟表将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出来,并且使人们相信时间是可以以精确且可计量的单位单独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大自然的产物,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钟表的存在才使得遵守时间、节约时间等种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可能。

一种文化认为用某种象征形式表达的真理是最真实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觉得这样的形式是琐碎无聊的。比如经济学家用数字这种形式来陈述事实,我们无法想象他用一首诗歌来描述经济现象,并且如果他用一句谚语或俗语来描述某个现象的话我们就会觉得他幼稚。但实际上某些经济现象用一句俗语来概括的话确实能够被很好地概括。人类更早期的媒介是口语,口语时代因为没有文字,所以更注重记忆力和创造谚语的能力,而在印刷时代,记住一首诗只是为了有趣,而不会被看做智商高的标志。在印刷媒介时代,最基本的智力要求就是能读书的能力(能安静地坐着、分析长句子的语法、从抽象文字中进行想象的能力)

二三百年前的美国被印刷媒介影响的程度与别国应该很不同。1640~1700年间,马萨诸塞和康涅狄格的文化普及率是89~95%。哪怕是最穷苦的劳工也都有阅读能力。1835年有报告指出:在辛苦劳作一天后,年轻的工人、疲劳的工匠、倦怠的女工也都会涌进演讲厅听演讲。普通的听众可以忍受听7小时的林肯与道格拉斯的演讲,并且林肯在当时还很不知名,用了大量的书面语才会用的复杂长句子。所以当时的美国普通民众都是拥有很高的逻辑、语言理解能力的,跟今天大家要求电视节目应该平实易懂是完全不同的。当时的印刷术定义了智力: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
直到1890年,美国的广告中仍然是只有文字的,全是关于被广告物品的平实叙述。随后才开始使用大量使用插图和照片以及口号。

电报出现后,他和报纸结合在一起,改变了信息的价值,在印刷时代,信息的价值是其在社会、政治对策以及行动中能起到的作用,在电报时代,信息的价值是是否新奇有趣。信息被变成了商品,但是这个商品又不需要有用或者有意义。早期的报纸中已经出现了小报,即把无聊素材当做新闻。这些新闻故事不受时间的限制,它的吸引力不在于时效。但是当时大部分的报纸所提供的信息不仅要事关当地,还要具有实用功能:能帮助读者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随着电报的出现,跨越时空的信息开始挤走了当地新闻和没有时效性的新闻。之后衡量报纸价值的标杆就变成了新闻来源地的遥远程度和获取速度,从此,新闻来源不明、读者对象不定,信息和受众之间的关联变得非常少了。

在口头文化和印刷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但出现了电报之后,新闻几乎都只能成为谈资,而无其他用处。对于诸如中东冲突的新闻,你采取不了任何行动,你可以解决冲突有想法,但是这些想法最多是被放在了民意测验中,然后被汇总完变成另一条新闻报道出来,对于这个报道你还是什么也做不了。在电报以前的时代,人们大多可以充值他们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信息具有影响行动的价值,但是电报出现后,我们第一次得到了不能回答我们任何问题的信息,并且对于这些信息,我们也不需要做出任何回答。书籍这一媒介的优势在于收集和组织分析信息,而电报只擅长传播信息,而不擅长解释分析信息。新闻提供的东西都是不连贯的,一个消息跟另一个消息毫无联系。对于电报而言,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但不需要理解这些事情。

关于图片:一张图片虽然直观,但是他只能表现这张图片里照出来的那“一个人”,而不能表现关于人的抽象概念。语言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照片则不需要。于是照片这类东西本身就是表达松散信息的媒介。将图片和新闻一结合,正好补充了新闻报道中不知道来自何处、也不知道事关何人的事实,陌生的名字旁边配上图片会让人觉得新闻中的内容跟我们的感官体验存在某种关联。比如你听到了一个名词“雪莲”,你对这个新名词是毫无感觉的,在他配上图之后,你终于会有恍然大悟,原来雪莲是这个东西,于是就会感觉自己学到了什么新东西,但实际上,这两个信息除了丰富你的谈资之外,这一辈子对你都不会有什么作用。

在电报和照片成功地把新闻从有用的信息转变成没有语境的事实时,纵横字谜开始在美国作为消遣而流行。这一巧合说明了人对于信息的态度:从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变成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刻意制造问题。纵横字谜就是让无用信息变得有用的“伪语境”(其作用是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个表面的用处)。30,40年代的电视问答游戏比赛就和纵横字谜一样,是“伪语境”,都为了“这些彼此没有关联的事实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提供答案,即:为什么不把这些无用信息作为消遣、娱乐。

电子技术合力打造了一个“躲猫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不要求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跟逗小孩时的躲猫猫游戏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

我们对其他媒介的使用也受到电视的影响。电视告诉我们应该看什么电影、买什么书、听什么音乐。我们接受了电视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的东西在我们眼中充满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

新闻报道中“现在,让我们进入下一条新闻”这句话是在提示我们不论刚才报道的新闻多悲伤,都可以不用当真,因为下一秒我们要见识到另一个话题或者广告了。电视不需要复杂高深的谈话。

《芝麻街》只是想证明学习阅读的过程可以成为一种轻松的娱乐过程。总统竞选的电视辩论中,竞选人只关心如何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给观众留下观点(5分钟的演讲时间完全不足以表达观点)。竞选人的外表如何、眼神如何、微笑如何、是否能妙语连珠才是新闻的关注对象。

电视节目几乎每8分钟就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看电视的时候观众很少需要把上一时间段的思想或情绪带到下一时间段。电视对于真实性的定义不是事件本身有多真实,而是报道者本人表现出来的可信度、真诚感和吸引力。

很多节目都会配上音乐,但是本质上音乐和新闻却是无关的。配乐的目的是在于制造一种情绪,为娱乐提供一个主题。如果没有了音乐(就好比正常节目中突然插播新闻字幕),观众就会猜想一定是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只要有音乐在,观众就知道看电视还是看戏,没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发生。电视也不会要求观众深思,因为一旦观众花时间深思了,就会妨碍他看下一个新闻。观众已经把严肃新闻中插播广告当做正常,而在印刷媒介中这种行为是反常的。作者不会在一本书中间写几页之后就插播广告,说些无关的话题,然后再继续写之前的话题。我们已经习惯了电视的不连贯性。正因为不连贯,所以你也觉察不出自相矛盾的情景出现,总统在电视上的发言可以今天说这个,明天说那个,但你不关心它是否是自相矛盾的。

电视原本告诉杂志“新闻是一种娱乐”,但比如《人物》这样的杂志出现后,他又反过来告诉电视“只有娱乐才是新闻”。于是电视节目就干脆把娱乐变成新闻,比如采访名人、艺人的访谈,表面是一种严肃的新闻形式,但是内容是全娱乐的。

电视把一种事物转换成了另一种东西,所以把线下搬到线上的时候,某些原有的特质可能就会消失。比如美国将传教搬到了电视上,但是教堂的神圣性就无法保留,因为为了维持神圣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不能吃东西、不能闲聊),但是坐在电视面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在电视上,上帝变成了次要角色,观众的崇拜对象变成了在电视上进行主持的传教士。

任何要求,如果想引人注意就必须要以陈述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才可以进行实践检验、逻辑分析。但从19世纪末开始,语言形式从广告中基本消失。通过使用图像代替语言,感染力成为了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依据,而不再是时间的检验。广告不再展现产品的本质,而是展现消费者的本质,比如一个广告的场景是优雅的晚餐。广告商无须知道产品有什么好处,而是购买者有什么问题。电视广告把企业从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印象了设法使消费者感觉产品有价值。60秒的广告已经荣昌,15~20秒才恰到好处,于是广告塑造了这样一个观念,所有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并且是可以快速解决的。广告不能进行详尽的解释,因为这样既花时间又会找来不同的意见。观众此时还要费心猜测其中的信息是否可信。电视广告的主题是教我们如何生活。

成功的广告会给观众一个口号、一个象征或者为观众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形象。观众需要的不是能真正解决自己问题的人,而是那些感觉最能排解和抚慰我们心中不满的形象(于是艺人的人设崩塌带来了毁灭性的结果,因为我们只是通过他的表象来获得满足)。支离破碎的信息让观众忽略历史,观众可以对最近24小时发生的事了如指掌,但是对几十年前发生了什么却并不了解。此外,审查制度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在电视时代,一切政治话语都采用了娱乐形式,所以审查已经不必要了。(如果中国放松审查,可能网民会沉溺于他们高超的讽刺影射技巧,而不会关注真正的问题)

芝麻街改变了传统的学校概念。我们认为学校不应该严肃,应该像芝麻街一样,才能鼓励孩子热爱学习。《芝麻街》是个很好的教育节目,但是他并没有鼓励孩子热爱学校或跟学校有关的内容,它只是鼓励了孩子热爱电视。

基于电视的娱乐化教育有三条戒律:不能有前提条件(不会有一场节目告诉你看这个节目之前需要先看哪个节目作为知识背景);不能令人困惑(电视教学中,一旦学院困惑就意味着收视率低);应该像躲避纹身一样避开阐述(任何争论、讨论、说理、辩驳都要被抛弃)

美国曾有个节目叫《咪咪见闻录》,是教育部和电视台一起主推的,通过一个关于追踪鲸鱼以及荒岛求生的系列电视片起到科学教育的作用,并出了配套书籍和游戏等衍生产品。大家都觉得这个形式很好,采用了新媒体来辅助教学。但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深思:学生为何要学习座头鲸的习性?学习航海技术到底有多重要,在当今社会普通人需要航海吗?不通过这个电视节目难道就不能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虽然电视节目擅长的是比如航海历险这些图像化的场景的呈现,他最终的效果仅仅是告诉人们学习可以是一种娱乐方式。大量通过娱乐化方式呈现的教育其实我们并没有记住。有调查发现普通电视观众只能记住20%的电视剧中的信息,21%的观众无法回忆出1个小时前播放的电视内容。这正是因为电视信息的片段性导致的,他不需要背景、也不需要推理、不需要深层分析,所以自然记忆得不牢靠。

作者提出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信息?它有哪些不同形式?不同形式会给我们带来设么不同的知识、只会和学习方法?每种形式会产生怎样的精神作用?信息和理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信息最有利于思维?暂新的信息来源、传播速度会不会为“爱国主义”“隐私”等概念赋予新的意义。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ps:政治最终不会出现《1-9-8-4》的情况,而是会以娱乐方式出现的,所以无需censor,试看今日Red和Blue的女~生不正是娱乐化的表现吗。


推荐阅读
author-avatar
RealMadrid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PHP1.CN | 中国最专业的PHP中文社区 | DevBox开发工具箱 | json解析格式化 |PHP资讯 | PHP教程 | 数据库技术 | 服务器技术 | 前端开发技术 | PHP框架 | 开发工具 | 在线工具
Copyright © 1998 - 2020 PHP1.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1100号 | 京ICP备19059560号-4 | PHP1.CN 第一PHP社区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