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本来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植物,可以当菜吃,但却老是在神话志怪小说里出现。比如在《西游记》中,动不动就出现这种东西,而且这法器可以装天装地,还能把孙悟空化成脓血。此外,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也是葫芦形的。
那我们就奇怪了,不能是个自然中空的竹子吗?凭什么葫芦会这么的有仙气?其实这一切都是有来源的,咱们下面会说到。
古人对这种东西有着奇怪的崇拜心理,无数人诗词人写,但要说写葫芦最多的人,当数唐代吕岩,这位爷写葫芦的诗有几十首,而且玄奇诡异,比如在押先韵的七言律诗《七言·其七十》中这样写:
还丹功满未朝天,且向人间度有缘。拄杖两头担日月,葫芦一个隐山川。诗吟自得闲中句,酒饮多遗醉后钱。若问我修何妙法,不离身内汞和铅。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里写的修仙之法是无稽之谈,但我们题不在此处。而且不是他一个人,古人写诗,但凡写到葫芦,总要跟什么神秘事沾上点边。
不过,在古籍文献中就严肃多了,你是菜就是菜,有点别的作用也可以,但别想位列仙班法器之列,比如《唐书·柳玭传》中这样写:
玭尝述家训以戒子孙曰:余旧府高公先君兄弟三人,俱居清列,非速客不二羹胾,夕食龁卜瓠而已,皆保重名于世。
这里的瓠就是壶卢,而且作用也明确的就是指吃。
那么,这植物究竟怎么来的?以前有多少的名字?又有什么栽培历史呢?
一、上古遗留,关于起源
起源上还是有争议的,很多人莫名其妙的认为这是一种印度起源的植物,后来传入古代中国。实际上,这是一种古代中国的原生植物。我们在论证一个东西起源于什么地方时,不能空口白话的说,一般情况下,需要考古证明和文献记载相互来佐证。
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姆渡发现种子,距今已有七千多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
在记载上,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当然了,那时候的名字包括但不限于:壶卢、 瓠、匏。我们在能找到的秦朝以前的文献记载包括《周礼》、《诗经》、《论语》。
在《周礼·地官司徒·掌葛/槁人》中记载:
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凡祭祀、宾客,共其果蓏。
翻译过来是:场人掌管王国的场圃,而种植瓜果和珍异的果树,按时收取果实而加以收藏。
而后人在注周礼时,认为这个蓏泛指瓜和瓠之属。这里的记载并不是太明确,但在《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则记载得很明显: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这里的“壶”通“瓠”,也就是葫芦,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
这也是为什么叫做“壶卢”的由来,壶和卢原本无法组合在一起,古代时,壶是装酒的器皿,卢是吃饭的东西,因为形状和作用相似,所以古人叫壶卢。
此外,在《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公刘》中记载: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这句话的意思是:圈里抓猪做佳肴,且用葫芦酌美酒。
而在《论语·阳货》里,子路跟孔子交谈,孔子说了这么一句: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莫非我是个挂起来的匏?只能看不能吃?
所以,这是一种原产于我国的古老植物,早在七千年前就已经被先民们所食用,很早就有文字记载,而且不止是食用,还有做成家庭生活用品的作用。
二、汉到唐朝,关于转变
汉朝时,礼学家戴圣在《礼记·郊特牲》中这样记载:
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于郊,故谓之郊。
这里的“郊”指的是祭天,特牲指的是牛犊,而陶瓠则不用解释了。所以这句话翻译过来是:祭天用陶制的匏,不假雕琢,这是效法天地的自然之性。祭天是在郊,所以祭天又叫郊。
这个记载影响很大,祭天都用这种东西,所以在后人眼里就仙了起来,成为了法器。此外,一个重要的地方是在汉朝时,汉朝时的氾胜之在农书《氾胜之书》里已经有了种植法:
种瓠法:以三月耕良田十亩。作区,方深一尺。以杵筑之,令可居泽。相去一步。区种四实。蚕矢一斗,与土粪合。浇之,水二升;所干处,复浇之。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张华的志怪小说《博物志》中这样夸:
庭州灞水,以金银铁器盛之皆漏,唯瓠叶不漏。
当然了,正规的记载也不少,比如在《三国志·蜀志·张裔传》中这样写张裔:
裔为益州太守,雍闿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
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种瓠第十五》中也有种植葫芦的方法,但我们查阅后发现完全摘抄的是《氾胜之书》,所以这里不再举例。我们可以看出来,在这个时期的名字仍然以“瓠”为主流。但到了唐朝时,记载中突然就变成了葫芦和瓠共用,究竟是怎么转变的,我们却找不到确切记载。
唐朝姚思廉编撰的《梁书·萧琛传》中记载:
始琛在宣城,有北僧南度,惟赍一葫芦,中有汉书序传。僧曰:三辅旧老相传,以为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
而同样是唐朝的段成式在自己的笔记体小说《酉阳杂俎》中这样写:
儋崖种瓠,成实,率皆石馀。
但又绝不仅仅是只有这两个名字,还有“瓠卢”这样的叫法,李百药在自己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北齐书·武成胡后传》中写了这样一件奇事儿:
后母范阳卢道约女,初怀孕,有胡僧诣门曰:此宅瓠卢中有月。既而生后。
我们可以看出来,李百药在这里写成了“瓠卢”。所以,汉朝时开始神秘,这也是后世神话志怪小说中,为什么这种东西可以成为法器的一个原因。而到了唐朝时,名字中开始出现“葫芦”,但主流还是瓠,或者瓠卢。
三、宋明以后,关于种植
宋元之际,被誉为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梈写过种瓠:
或言种瓠蔓长必剪,其标乃实,余斋所种,因树为架,蔓缘不已,果多虚花,欲去之,虑伤其凌霄之意……
到了明朝的时候,主流名字已经成为了葫芦,而且这时候的品种有好几样,基本上跟现代的差不多。王象晋在《群芳谱·菜蔬部·壶卢》里,结合前人经验和记录,又实际应用明朝的一些种植法,对葫芦进行了总结阐述:
葫芦,匏也,一名瓠。蔓生,茎长,须架起则结实圆正,亦有就地生者。大小数种,有大如盆盎者,有小如拳者,有柄长数尺者,有中作亚腰者。
在种植上,他一共写了三类,分别有大葫芦、长颈,咱们这里只说普通的种植:
葫芦、冬瓜、茄瓠、瓠子、黄瓜、菜瓜俱宜天晴日下种。每晨以清粪水浇之,二月下旬栽,则五月中旬结实,若三月种则太迟矣。种法,正月预以粪和灰土实填作一坑,候土发过热,筛过,以盆盛土,种诸子……每科留三枚即足,馀旋食之。
到了现代,食用的一般是长形那种,也就是明朝时记载的长颈葫芦。从远古发端,因为祭祀需要被人们推上神坛,伴随着一代代的古人生存了下来,名字也一直多种多样。从最开始的王室食用,到后来的普通种植,古代很多作物都是这样从王室向下流传。而到了现代,再不分什么贵贱,普通人想吃便吃。这不只是一种葫芦的转变,同时也是我国的一部进步史,是从古到今的重大思想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