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硬件基础知识》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
新课标及教材的分析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七年级教材第二课《计算机——信息处理工具》的第二课时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计算机的应用。针对新课标中提出的;
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构成。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要求,设计计算机的配置方案。
我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重组,(本节包括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合并到下一节与操作系统一起介绍,在此不作考虑。计算机应用活动也只进行计算机硬件部分)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具备了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因此对计算机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学习计算机也有着很大的兴趣,但他们来自不同的小学,认知水平也不相同,所以他们的学习的起点也不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定义。
2、能说出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部分名称、功能及其安装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1、讲解演示法;以最短的时间创造最佳的学习效率,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
2、任务驱动法;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设置若干任务,组成由浅至广的任务“链”
3、分组协作;小组之内互助合作,小组之间互评竞争。
(三)、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主机箱内的主要部件的作用。
教学难点:主机内部器件的安装方式。
四、教学理念及方法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真是的或仿真的情境)下,通过一定得问题设置和师生、生生间共同协作、交流来实现对有关知识意义建构的。
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实践操作习得的知识可以进入思维结构,经过加工、储存后比依靠听、看习得的知识能获得更长期的记忆,能获得真正的掌握。
教法:讲解演示法 实物对照法 任务驱动法 分层教学法 竞争激励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实践操作、通过小组协作等学习方式逐步完成任务。
教学资源准备
(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二)、15台可供拆装的主机及相关工具按分组位置摆放好。
(三)、学生分组,4个人一小组,小组长为有责任感的、技术基础较好的同学。
(四)、课前打印好的作业材料。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信息处理工具。“共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学习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开始吧。(幻灯片展示课题)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诱发主体,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互动教学
师:请大家观察我们现在的计算机,看看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谁能说说他们都有什么作用?(幻灯片展示一组计算机图片)
生:观察图片、思考、自由发言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其个部门的作用。
讲解的内容包括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音箱等(见课件)
(这样设计是因为外部设备比较直观,学生对这几方面知识有一定基础,所以认识较容易,于是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只是简单介绍,点到为止。)
师:主机大家都认识,但是你想知道主机箱内部的世界吗?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索主机内部的神奇奥妙!同学们,我们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一会儿我们利用这部分知识进行装机对抗赛,请同学们注意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下面请先打开机箱面板。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在授新课之前布置任务,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学生带着目的去听课。)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主机内部结构。同时有相应的图片对照,然后让学生在主机箱内进行实物对照。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锻炼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同事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
依照这样的顺序讲解完主板、CPU、内存储器、外存储器、显卡、声卡。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
、小组协作(10分钟)
师:布置“装机对抗赛”并讲解活动要求。
生:动手操作。
师:作为宏观调控,随时了解各组学习进度,同时作为坚强后盾,帮助学生解决时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观察了解学生的表现。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思考观察和团结能力,让学生充分的在学中练,达到教学目标,在练中学,同时实现师生互动。)
生:完成任务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按“又对又快”的标准评出优胜队。
师:将优胜队装好的主机实物通过投影展示给大家。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既对本次活动作评价,又增强学生成就感,鼓舞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
、深化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