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主流的硬盘录像机的各种参数中与视频直接相关的归纳起来有六类,分别是分辨率、位率、位率类型、码流类型、图像质量和帧率
分辨率
分辨率表示图像的尺寸大小(或像素数量),用于设置录像的图像尺寸。在监控中常用的分辨率有CIF、2CIF(HD1)、DCIF和4CIF(D1)这几种,其具体的尺寸如下:CIF模式:384K~768KbpsDCIF模式:512K~1Mbps4CIF模式:768K~2Mbps在定码率下常见位率一个通道一个小时录像文件的大小
用户根据对图像清晰度的要求来选择相应的分辨率,通常而言,分辨率越高,录像的数据容量越大
位率
位率又称为“码率”。指单位时间内,单个录像通道所产生的数据量,其单位通常是bps、Kbps、Mbps。可以根据录像的时间与位率估算出一定时间内的录像文件大小位率是一个可调参数,不同的分辨率模式下和监控场景下,合适的位率大小是不同的。在设置是,要综合考虑三个因素:
分辨率:
分辨率是决定位率(码率)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分辨率要采用不同的位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总体而言,录像的分辨率越高,所要求的位率(码率)也越大,但并不总是如此,上图说明了不同分辨率的合理的码率选择范围。所谓“合理的范围”指的是,如果低于这个范围,图像质量看起来会变得不可接受,如果高于这个范围,则显得没有必要,对于网络资源以及存储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
场景:
监控的场景是设置码率时要考虑的第二个因素。在视频监控中,图像的运动剧烈程度还与位率有一定的关系,运动越剧烈,编码所要求的码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因此在同样的图像分辨率条件下,监控人多的场景和人少的场景,所要求的位率也是不同的
存储空间:
需要考量的因素是存储空间,这个因素主要是决定了录像系统的成本。位率设置得越高,画质相对会越好,但所要求的存储空间就越大
位率类型
位率类型又称为码率类型,共有两种,动态码率(VBR)和固态码率(CBR)。
动态码率:指编码器在对图像进行压缩编码的过程中,根据图像的状况实时调整码率高低的过程,例如当图像中没有物体在移动时,编码器又自动将码率调整到一个较高的值,并且实时根据运动的剧烈程度进行调整。这种方式是一种图像质量不变,数据量变化的编码模式
固定码率:指编码器在对图像进行编码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采用一个固定码率值,不论图像情况如何变化,这种方式是码率量不变,而图像质量变化的编码模式
码流类型
所谓码流指的是编码器在对图像进行编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流。为了方便对这个数据流进行量化评估,所以产生了“位率(码率)”这个概念
根据所包含的数据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复合流、视频流和音频流
复合流:只包含了视频和音频数据的码流,在这个数据流中,通过时间戳确保视频和音频的严格同步,避免出现回放时口型不对的情况
视频流:只有视频数据的码流
音频流:只有音频数据的码流
图像质量
图像质量参数只有在位率类型选择为“变码率”时才有效变码率状态下,图像质量参数对编码器的取值范围进行微调,共有六档可选,分别是:最好、次好、较好、一般、差、较差
图像质量参数设置得越好,编码器在生成码流的过程中,所取的值就会越高,即最终得到的录像数据量越大。图像质量参数对最终的图像效果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它只是通过对动态码率的取值策略进行微调来间接调整
帧率
帧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从图像中所能获取的完整图片数量,单位是fps(帧每秒)
上面详细介绍了与视频编码相关的6个参数,下面简要介绍它们与回放质量间的关系首先引进一个概念--回放效果
所谓回放效果就是使用人的肉眼在显示设备上看到的录像回放图像,并对之产生相应的主观评价,称之为回放效果。也就是说,与“图像清晰度”、“图像质量”等概念不同,“回放效果”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评价标准